第183章 深渊之光(1 / 2)

“镜花”计划制造的迷雾在外部情报界持续发酵,为719厂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然而,厂区内部,“深渊”级别的压力并未消散,反而如同不断增压的深海,将所有的希望与焦虑都压缩到了“深羿”实验室那间绝对屏蔽的核心实验室内。

“伏羲”的临界点

第十八次实验捕捉到的那个纳秒级的“反向抖动”,如同在无尽的黑暗深渊中瞥见的一丝微光。它太微弱,太短暂,几乎被淹没在量子涨落的汪洋之中,但它确实存在。

季岚团队没有时间庆祝,他们如同最执着的掘金者,围绕着这丝微光,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挖掘与验证。实验被重复了上百次,参数被精细到飞秒和微开尔文的级别,探测器的灵敏度被推到理论的极限。

失败,失败,还是失败。那“反向抖动”仿佛只是一个幽灵,一个偶然的巧合,在严格的对照实验下销声匿迹。绝望的情绪再次如同冰冷的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那刚刚燃起的希望火苗彻底扑灭。

“我们可能……真的无法复现。”一位资深实验物理学家摘下护目镜,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挫败,“量子世界就是这样,它给你惊鸿一瞥,然后告诉你,那可能只是你的幻觉。”

苏桐紧咬着下唇,死死盯着屏幕上那条代表量子纠缠保真度的、近乎完美的平滑衰减曲线。她不相信那是幻觉。那种对数据的直觉,那种在庞杂噪声中捕捉到异常规律的敏感,是她作为顶尖研究员的基石。

“不,一定有什么我们忽略的变量。”她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固执的光芒,“不是设备参数,不是环境干扰……也许是……激发模式本身蕴含的信息!”

她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假设:那个成功的非对称脉冲模式,其时间序列、强度变化,本身是否就携带了某种特定的“信息结构”?正是这种“信息结构”,而非单纯的能量强度,与量子系统产生了那微妙的相互作用?

这个想法将问题的复杂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意味着,“幽灵面纱”效应不仅仅是一种能量场,它可能是一种……编码工具。

信息的涟漪

方向一旦指明,后续的探索虽然依旧艰难,却终于有了清晰的路径。

理论团队开始将不同的非对称脉冲模式视为不同的“信息指令”,尝试用信息论的工具对其进行描述和分类。他们设计了一系列新的实验,不再盲目调整能量,而是系统地改变脉冲的“形状”——它的上升沿、下降沿、峰值分布,就像在调制一种承载信息的特殊波形。

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耗费心力的工作。每一次实验都需要重新校准整个系统,制备脆弱的量子态,然后注入精心设计的“信息脉冲”。

时间在失败与微小的调整中流逝。外部,“镜花”计划依旧在消耗着巨大的资源,迷惑着对手。内部,压力与期待交织,几乎让人窒息。

直到第三轮系统性实验的第十七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