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余波与涟漪(1 / 2)

“沙漠之刃”演习,以一种外界难以理解的、近乎虎头蛇尾的方式,悄然落下了帷幕。蓝军官方对外宣称“圆满完成了既定演习目标,有效验证了新型装备与战术的协同效能”,但其内部总结报告的字里行间,却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困惑与审慎。那份关于“无法归类环境异常”的附件,被标记为最高机密,送往了国内最顶尖的几家国防分析实验室。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真正的风暴眼——719厂及其关联的“铸鼎”工程,正沉浸在一种无声的、巨大的胜利感与随之而来的、更沉重的责任之中。

胜利的代价与反思

“天眼”中心并未因演习结束而放松。相反,一场规模空前的深度复盘分析正在展开。庞大的服务器集群吞吐着演习期间记录下的海量原始数据,季岚和苏桐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试图从每一个微秒的扰动信号、每一次目标的战术机动中,榨取最后一点价值。

“看这里,‘雷霆之锤’在末端俯冲前0.3秒,其扰动模式出现了一个极其细微的、但可重复的‘预兆性’波动!”苏桐指着高分辨率频谱图上一个几乎被噪声淹没的凸起,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这可能是其引信激活或弹体姿态进行最终微调时产生的特定‘指纹’!如果能提前识别,我们的主动防御系统就能赢得宝贵的反应时间!”

另一边,赵磊则带领工程团队,仔细检查每一批回收的“探针节点”,分析其在持续高强度运行下的损耗情况,评估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

“三个节点因沙尘侵入导致灵敏度下降,需要改进密封设计。”

“部分布撒在岩石区域的节点,因地面震动传导,产生了少量误报,需要优化振动过滤算法。”

“能源模块的实际续航与实验室数据存在约8%的偏差,需校准模型。”

胜利,并未带来骄傲自满,反而暴露了更多需要打磨的细节。所有人都清楚,演习中的对手只是试探,未来真正的对抗,将更加残酷和不可预测。

战略层面的震荡

陈北玄和林雪联袂向最高层做了全面汇报。汇报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远超预定时间。

陈北玄侧重于技术层面,详细解读了“探针”系统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表现,论证了其技术路径的正确性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系统目前存在的瓶颈与潜在风险。

林雪则从安全与战略角度,分析了演习后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对手可能做出的反应。

“对方虽然无法理解‘探针’的原理,但已经确凿无疑地感知到了它的存在和威力。根据我们截获的情报和分析,其下一步行动可能集中在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