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驯火之道(1 / 2)

“路径B”的永久封存,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成功切除了一个可能致命的“肿瘤”,但手术后的机体依然虚弱,弥漫着一种难以驱散的疑惧与创伤后应激。那股来自影子深处的低语,并未随着实验的停止而消失,反而内化为了深植于每个知情者心中的刺骨寒意。

陈北玄深知,技术上的封存容易,但人心中的阴影难消。如果无法重新建立对“路径A”的绝对信心,整个“深羿”项目乃至719厂的创新脊梁都可能因此折断。他们需要的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一种建立在彻底认知和极致管控基础上的、冷静的自信。

于是,一场代号 “锻炉” 的全面安全验证与信心重建行动,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启动。其核心目标,不再是追求性能突破,而是要用最严苛、甚至可以说是最“变态”的手段,去验证“路径A”技术边界的安全性,探寻其真正的“驯火之道”。

极限压力测试:寻找断裂点

在多重物理屏蔽的超级实验室内,“路径A”的原型装置不再被用来展示其神奇的衰减能力,而是被置于各种极端环境下,接受近乎毁灭性的考验。

季岚团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应力-响应”映射实验。他们不再关心衰减率能否达到20%或30%,而是不断地、微调着输入能量的频率、波形和强度,同时用数以千计的传感器,监测装置内部时空微扰的每一个细微特征,以及——最关键的是——实验室外部那个新建立的“环境异常监测网络”是否有任何风吹草动。

“把功率提升到设计值的105%。”

“频率偏移基准线0.1%。”

“注入高强度电磁脉冲干扰!”

指令冰冷,实验室内气氛凝重。每一次参数调整,都像是在悬崖边又探出一步。数据如洪流般涌来,分析团队夜以继日地筛选、比对、建模。

结果,既让人松了一口气,又引人深思。

在“路径A”明确划定的安全阈值内,无论内部效应如何变化,外部的监测网络始终一片寂静。那诡异的“能谱尖峰”再也没有出现。这初步证明了“路径B”的副作用,确实是其独特物理路径的产物,而非“深羿”底层技术的普遍特性。

然而,当他们持续加大压力,逼近甚至略微超过陈北玄设定的“物理限幅器”阈值时,装置虽然按照设计启动了保护性关机,但在关机前瞬间的数据流中,他们捕捉到了一丝极其微弱的、与“路径B”特征有些许相似的时空涟漪波动。虽然它微弱到无法产生任何可观测的外部效应,并且迅速被限幅器扼杀,但其存在本身,如同一个淡淡的幽灵,印证了陈北玄最深的担忧——两条路径在极高的能量层级上,可能存在某种危险的“耦合点”。

“七重枷锁”:从硬件到协议的绝对安全

这一发现,让“锻炉”行动的方向变得更加明确。不仅要证明安全,更要构筑一道绝对不可逾越的防线。

基于极限测试的海量数据,一套被内部称为 “七重枷锁” 的安全体系被设计和固化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