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调查组的初步结论,在紧张的一周后出炉,其结果让所有人感到窒息。
· 机理未知: 无法用现有任何物理理论完美解释这种“应力场-远距能谱尖峰”的关联现象。最可能的推测是,“路径B”所激发的时空微扰,在极端情况下,可能短暂地“接通”了某种我们尚未认知的、连接不同空间点的微观“虫洞”或“拓扑缺陷”,导致了能量的瞬间非局域转移。尽管其能量转移效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存在本身,就颠覆了安全边界的概念。
· 范围难定: 目前仅在数百米外观测到效应,但理论上,这种非局域关联的距离上限是未知的。它可能随着效应强度的提升而急剧扩大。
· 潜在影响致命: 调查组推演了最坏情况——如果“路径B”技术在未来被无意或有意地增强,是否可能被用于…… “超距触发” ?例如,在遥远距离外,引爆炸药?或者,更可怕的,干扰甚至摧毁依赖微观粒子状态工作的设备(如某些高端芯片、乃至……量子计算机)?虽然目前看如同天方夜谭,但物理原理上并未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这份报告,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所有持灯者的心头。
陈北玄的抉择:在深渊边缘筑墙
面对这来自影子深处的低语,陈北玄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绝与冷静。
他在一次仅有最核心几人参加的绝密会议上,做出了如下决定:
1. “路径B”永久封存: 所有相关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原型设计,转入最高等级“物理隔离”存储状态,未经他本人和伦理安全委员会双重批准,任何人不得调阅、不得研究。参与“路径B”的极少数研究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和强化保密管理。
2. “路径A”加装“安全锁”: 立即为所有“路径A”的研究和未来的应用,设计并强制加载多重“物理限幅器”。确保其工作强度永远被限制在绝对安全的阈值以下,从硬件层面杜绝其向“路径B”特征滑落的任何可能性。
3. 启动“深渊预警”计划: 成立一个独立的、小型的、由最可靠理论学家组成的前瞻风险研究小组。他们的任务不是继续研究“路径B”,而是 专门负责推演和预警 所有与“深羿”底层物理相关的、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划定更清晰的“禁区”。
4. 强化“持灯者”信念: 陈北玄亲自对所有知晓内情的人员进行了一次严肃谈话。他再次强调了“持灯者”的责任——不仅要能点亮光,更要能识别光所能照出的深渊,并有勇气在深渊边缘筑起围墙。
“技术的进步,永远伴随着对未知风险的探索。”陈北玄在会议最后,语气沉重而坚定,“‘路径B’的发现,不是失败,而是一次极其宝贵的警告。它告诉我们,有些领域,在拥有足够的智慧和掌控力之前,我们必须保持敬畏,主动远离。这不是怯懦,而是最大的勇敢和责任。”
“幽灵面纱”的光芒依然在谨慎地探索着应用的边界,而来自“路径B”影子的低语,则如同一道永恒的警钟,在719厂的最深处回响。它提醒着每一位持灯者,他们行走的,是一条两边都是悬崖的狭窄山脊。唯有极致的谨慎与清醒,才能确保手中的灯火,最终照亮的是通往未来的道路,而非通往毁灭的深渊。
光与影的博弈,进入了更加深邃、也更加危险的层面。而持灯者的队伍,在经历了这次内心的震撼与洗礼后,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