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羿”项目研究重心的战略调整,在719厂内部掀起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风暴。这场风暴没有外泄一丝涟漪,却彻底改变了部分最顶尖科研力量的航向,也为这座科技堡垒的未来,揭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也蕴含未知风险的崭新序章。
陈北玄的指令如同最高效的催化剂。苏桐和崔浩迅速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联合团队,成员横跨材料科学、微波物理、精密机械和量子理论。他们的新实验室被安置在厂区最深处,经过林雪团队最严密的电子屏蔽和物理隔离改造,其保密等级甚至超过了“玄鸟”项目。
**第一阶段:从伽马到微波的艰难跨越**
首要任务,是复现并拓展那个关键的现象——证明应力能够诱导出对微波频段电磁波产生影响的“时空微扰”。这比探测伽马射线要困难得多。
微波的能量比伽马光子低了数十个数量级,其波长也长得多,这意味着任何可能的效应都会更加微弱,更容易被环境噪声淹没。团队必须设计全新的实验装置:一个能够产生极高纯度、极稳定单频微波信号的源;一个能在超导环境下工作的、灵敏度接近理论极限的微波探测阵列;以及一套能够对样品施加纳牛级精度、千赫兹频率机械应力的激励系统。
第一次尝试性实验,在令人窒息的期待中开始,又在令人沮丧的平静中结束。屏幕上,微波探测器的读数平滑得如同镜面,没有任何与应力变化同步的起伏。
“信号太弱了,或者……根本不存在。”一位微波专家叹了口气。
“不,也许是我们找错了‘钥匙’。”季岚盯着应力施加装置的参数,沉思道,“激发伽马射线效应的‘窗口’极其狭窄,对微波,这个‘窗口’可能位于完全不同的参数空间。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扫描——应力频率、幅度、偏振方向,甚至样品的温度和所处的本底磁场强度。”
这意味着一场海量的、穷举式的实验。团队编写了自动化控制程序,让实验装置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不间断地遍历着成千上万种参数组合。实验室里只剩下机器低沉的嗡鸣和研究人员紧盯屏幕时沉重的呼吸声。
转折发生在第三天的凌晨。当自动化程序运行到某个特定的参数组合——样品被冷却到液氦温度,处于一个微弱的垂直磁场中,同时承受着特定频率和圆偏振模式的交变应力时——微波探测阵列中,一个原本用于监测环境本底噪声的参考通道,其功率谱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持续时间不足毫秒、深度仅有背景噪声万分之几的 **“凹陷”** !
这个凹陷与施加应力的某个特定相位,精确同步!
“找到了!!”负责监控数据的韩韬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声音嘶哑地喊道。
整个团队瞬间围拢过来,反复确认。不是仪器故障,不是随机波动,一个真实不虚的、应力与微波传输特性之间的关联信号,终于被捕捉到了!
虽然效应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确实存在。这证明,“应力调控电磁响应”这条路,并非空想!
**第二阶段:“幽灵屏障”的雏形与战略推演**
成功的信号如同强心剂,让团队士气大振。他们开始系统研究这种效应的规律:它只在特定的材料(非晶合金效果最佳)、特定的微观结构、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会出现;其强度与应力幅度呈非线性关系,存在明显的阈值;它似乎对微波的偏振态和频率有高度的选择性。
基于这些初步规律,崔浩带领的制造团队开始尝试设计一种“原型结构”——一个由特定非晶合金薄片构成的、内置了微型应力激励单元的周期性阵列。他们希望通过结构设计,放大这种效应,哪怕只是放大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