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微光后的长影(1 / 2)

应力关联量子信标”原理验证的成功,如同一束穿透厚重乌云的光芒,短暂地照亮了“玄鸟”项目前行的道路,也让整个719厂核心层为之振奋。然而,正如光越亮,投射出的影子便越长,这束代表着无限潜力的微光之后,紧随着的是更加庞大、更加现实的阴影与挑战。成功,仅仅是揭开了更大谜题的扉页。

陈北玄主持的“玄鸟”项目阶段总结与展望会议,气氛在短暂的乐观后,迅速被一种审慎的凝重所取代。

季岚作为项目组长,首先汇报了原理验证的详细成果,但她的重点很快转向了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长影”:

“陈总,各位,我们确实推开了一扇门,但门后并非坦途,而是一座需要攀登的科技绝壁。”她切换着PPT,上面罗列着接下来必须攻克的一系列难题,每一项都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重大科研项目。

**“标记投射”困境:如何将信标准确送抵?**

“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小心翼翼地把薄膜贴上去。但在真实的对抗环境中,如何将这种特殊的‘标记材料’可靠地投送到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公里外,可能处于高速机动、且拥有严密自卫能力的敌方目标上?”季岚指向一个模拟动画,“用传统炮弹?存速和精度无法保证,且标记材料能否在高速撞击和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幸存并附着?用无人机或导弹近距离喷涂?这无异于自杀式任务,且成功率存疑。我们可能需要发展一种全新的、低成本、高生存性的智能投射平台,这本身就涉及到一个全新的‘苍穹’子项目。”

**“远距读取”天堑:如何穿透噪声的海洋?**

合作的量子实验室专家通过视频接入,他的表情更为严肃:“我们在接近绝对零度、最强屏蔽的实验室环境下,才勉强从噪声中提取出那微弱的关联信号。而在真实的战场环境——充满各种电磁干扰、大气湍流、背景辐射——想要在公里级甚至更远的距离上实现稳定读取,其难度不亚于在摇滚音乐会现场听清一根针落地的声音。这需要我们在量子传感灵敏度、噪声抑制算法、甚至可能的天基读取平台方面,取得数量级的突破。”

**“信息解译”迷局:信号意味着什么?**

即便未来某天,他们真的能远程接收到那微弱的量子关联信号,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战术价值的信息,又是另一座大山。“我们接收到一组复杂的量子态关联数据,它可能对应着目标结构的特定振动模式、应力分布。但如何从中准确反演出目标的类型(是飞机还是导弹?)、结构健康状况(哪里受损?)、甚至其机动意图?这需要建立庞大的‘目标特征量子数据库’和极其复杂的量子-物理逆向推演模型,目前完全空白。”

**成本与规模的幽灵:**

赵磊从工程化角度提出了最现实的担忧:“即便所有技术难题都能解决,这样一种涉及极端环境材料、量子传感、智能投射的复杂系统,其单件成本会是多少?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与部署?如果最终造出来的,是只有极少数战略节点才能装备的‘金疙瘩’,其战术价值和威慑力将大打折扣。”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每一项挑战都如同横亘在前的险峰,提醒着众人,从原理验证到实用装备,其间隔着何止千山万水。

陈北玄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早已料到,通往颠覆性技术的道路上,绝不会只有鲜花与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