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共鸣的涟漪(1 / 2)

星尘与铁砧的共鸣,其产生的影响并未止步于719厂内部的技术闭环。这微弱而奇妙的联系,如同投入池塘的第三颗石子,开始在外界激荡起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涟漪,将719厂推向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广阔的舞台。

涟漪一:学术高地的悄然易帜

崔浩、苏桐和季岚三人联名撰写的,关于“微纳尺度能量结构化材料及其在跨维度防御中的应用前景”的综述性论文,在经过严格的保密审查和脱敏处理后,被推荐至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特刊发表。

这篇论文巧妙地将“后羿-火种”在地面装甲的微观能量管理,与“巡天”项目在太空“智能星尘”的构想联系起来,从基础物理和材料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化能量控制”设计范式。论文并未透露任何具体工艺或性能参数,但其展现出的宏大视野、深刻的物理洞察和跨学科融合的思维,在国际材料学界和工程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以往,国际顶尖期刊上关于颠覆性防御技术的构想和综述,大多由西方顶尖实验室或防务公司主导。而这篇来自中国一个工业实验室的论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俨然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在某些前沿领域,东方的智慧正在重新定义游戏的规则。

论文发表后不久,《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的编辑纷纷主动联系,希望邀约更深入的专题报道或评论文章。多家世界知名大学的顶尖研究团队发来合作请求,希望能派遣访问学者或联合培养博士生。719厂,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三线工厂,一夜之间成为了国际学术界无法忽视的新兴力量。

涟漪二:战略天平上的新砝码

林雪监控到,那篇论文在国际上的发酵,迅速反馈到了战略层面。多家国际知名防务智库发布了紧急分析报告,重新评估中国在“下一代防御技术”和“太空对抗”领域的发展速度和潜力。报告普遍认为,中国可能已经在一个被忽略的方向上,取得了“令人不安的”进展,其技术路径的独特性和潜在的颠覆性,超出了之前的预估。

更直接的反应来自于外交层面。在两个重要的国际多边军控与防扩散对话机制的非正式磋商中,某大国代表首次,且非常隐晦地,提及了对“某些可能破坏战略稳定的新型非核动能武器及防御系统”的“关切”,并试探性地询问中方在这些领域的“透明化”意愿。

这看似施压的举动,在陈北玄和林雪看来,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719厂的技术探索,已经重到足以让对手感到忌惮,并试图将其纳入传统的军控框架内进行约束,这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承认和重视。

“他们开始把我们视为必须认真对待的对手了。”林雪分析道,“这意味着,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战略筹码。”

涟漪三:产业生态的磁石效应

王振国那边更是捷报频传。随着719厂在学术界和战略层面声名鹊起,之前那些还在观望的国内顶尖民营企业、投资机构,甚至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产业基金,态度变得异常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