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阻滞云的微光(2 / 2)

第三个挑战,也是最为基础的,是验证。

赵磊力主建设的“轨道动力学模拟试验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一个巨大的、接近真空的圆形舱室内,利用精密的气浮轴承,一个模拟的“拦截棋子”和一个代表“威胁目标”的微型模型,在二维平面上模拟着轨道交会。

试验初期,状况百出。释放机构卡顿,云团扩散形态失控,“棋子”与目标错过十万八千里……每一次失败,都伴随着海量的数据记录和彻夜的问题分析。

季岚几乎住在了试验平台旁边,眼睛熬得通红,紧紧盯着每一次试验的高速摄像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的细节。她的务实和坚韧,逐渐赢得了那些原本对她“天马行空”理论持怀疑态度的老工程师们的尊重。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当团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瞬间释放机构,并使用苏桐团队最新提供的、掺杂了特殊元素的碳纳米管纤维网作为“阻滞云”材料时,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高速摄像机清晰地捕捉到:模拟“棋子”在预定位置瞬间弹射出那张极其纤薄却异常坚韧的黑色网状物,网在微重力下迅速展开,如同在黑暗中绽放的死亡之花。随后而来的模拟“威胁目标”以极高速度撞入网中,虽然瞬间将网撕裂,但其自身也发生了明显的姿态偏转和速度衰减!

“成功了!数据吻合度超过85%!”负责数据监测的研究员激动地喊道。

试验舱内一片欢腾。虽然这仅仅是二维、简化条件下的模拟,虽然距离真实的太空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微弱却清晰的“微光”,证明了“阻滞云”理论的可行性!

季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严峻的环境模拟、更复杂的多体动力学、以及如何集成到实际航天器上的工程挑战。

但这一点微光,已经足够照亮前路。

消息传到陈北玄那里,他亲自来到了试验平台。看着屏幕上反复播放的成功试验画面,以及那些显示着目标轨迹显着偏离的数据曲线,他点了点头。

“很好。”他只说了两个字,但目光中充满了对这支年轻团队的肯定。“把试验数据和报告整理好,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深化研究。另外,开始着手进行小尺寸的‘拦截棋子’原理样机设计。”

“巡天”项目,这个一度看似虚无缥缈的构想,因为季岚带来的新思路和团队扎实的验证工作,终于从纯粹的纸面推演,迈出了走向现实的第一步。那团在模拟试验中绽放的“阻滞云”,虽然微小,却仿佛是在寂静深空中点燃的第一簇星火,预示着人类对抗来自苍穹威胁的意志与智慧,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