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阻滞云的微光(1 / 2)

季岚的加入,为“巡天”项目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她的“阻滞云”理论,如同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然而,将一个大刀阔斧的理论构想,转化为哪怕只是初步可行的技术方案,其间需要跨越的鸿沟,远超想象。

季岚的临时办公室很快被白板和巨大的显示屏幕占据。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复杂的轨道力学公式、材料特性参数和控制系统框图。她的团队虽然精干,但面对这样一个跨学科、高难度的课题,所有人都感到了知识的边界和能力的极限。

第一个拦路虎是“阻滞云”的构成物质。

“我们需要一种材料,”季岚在白板上写下要求,“密度足够低以形成大面积云团,强度足够高以在超高速碰撞中产生有效破坏,能在太空极端环境下(高低温、真空、紫外辐射)保持性能稳定,并且……最好是导电或具有特定电磁特性,以应对可能的附带干扰需求。”

这几乎是一个矛盾的要求。苏桐被邀请参与讨论,她看着这份“需求清单”,眉头紧锁。

“低密度和高强度本身就有矛盾。常规的金属颗粒密度太高,云团难以扩散;高分子纤维强度又不够,可能像一样被轻易穿透。”苏桐沉吟道,“或许……可以考虑金属镀层的空心玻璃微球?或者,某种碳基纳米材料,比如特定结构的碳纳米管阵列?”

一个新的交叉研究小组成立了,由季岚团队提出动力学和空间环境要求,苏桐的材料团队负责筛选和制备候选材料。实验室里,各种奇特的粉末和纤维样本开始被制备出来,进行着一轮又一轮苛刻的性能测试。

第二个难题是“布撒”与控制。

如何让“拦截棋子”在精确的时刻、精确的位置,将“阻滞云”以理想的形态和速度释放出去?这涉及到极其复杂的轨道预测、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GNC)算法,以及特殊的释放机构。

季岚与“谛听”团队抽调来的算法专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需要至少亚秒级的时间精度和百米级的位置精度!”季岚坚持。

“在数百公里高度、相对速度数公里每秒的动态环境下,这几乎是ission i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更何况我们的‘棋子’很可能只是低成本、有限算力的小卫星!”算法专家反驳。

争论的结果是妥协与创新。他们放弃了对“完美布撒”的追求,转而研究“概率化覆盖”策略。通过释放多个“棋子”,在预测的威胁通道上形成一道“概率屏障”,只要其中一部分成功,就能显着提升拦截概率。同时,他们开始设计一种基于简单规则和局部信息交互的“集群智能布撒”算法,降低对单个“棋子”精度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