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巡天之路(2 / 2)

“谛听”团队的精英被抽调进来,他们的任务是将“巡天”项目未来的成果(如果能有成果的话),与地面现有的“麒麟”、“苍穹”、“谛听”体系进行融合。设想中的未来战场,需要的是一个从地面到近地轨道无缝衔接的、统一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体系。太空传感器发现威胁,地面或天基拦截器进行应对,整个过程需要在分钟甚至秒级内完成。

这要求“谛听”系统必须具备处理天基数据、协调天地资源、进行超快速决策的能力。

项目初期,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大部分时间是文献阅读、理论推演和与外部专家的交流学习。一次次内部讨论会,常常以“此路目前不通”或“需要基础理论突破”而告终。挫败感在团队中弥漫。

陈北玄定期听取汇报,他很少对具体的技术路径发表意见,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大气层对激光的能量衰减具体是多少?有没有可能通过波长选择或自适应光学部分补偿?”

“如果无法直接摧毁,使其偏转轨道需要多大的冲量?这个冲量能否由化学推进剂以外的方式(如电磁推进)提供?”

“我们的对手,除了‘上帝之杖’,还可能发展出哪些我们尚未认知的天基威胁?”

他的问题,像一把把钥匙,试图打开团队成员被现有知识束缚的思维枷锁。

苏桐在负责材料方向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巡天”的进展。一次,她在阅读一份关于太空材料极端环境(高低温交变、原子氧侵蚀、太空碎片撞击)的报告时,忽然联想到“后羿”陶瓷面板面临的热冲击问题,向“巡天”团队提供了一些关于材料在瞬态极端载荷下响应行为的数据模型,这为评估天基拦截器碰撞效果提供了意外的参考。

崔浩则在研究DEW的能量需求时,再次深刻体会到“创世”计划寻找新动力源的重要性,他将需求反馈回去,推动了“创世”小组对高功率密度能源系统的研究侧重。

“巡天”项目像一棵刚刚破土的幼苗,看似弱小,它的根系却开始悄然与719厂其他技术板块相互连接,汲取着养分,也反过来滋养着其他方向。

这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但所有人都明白,踏上这条路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它意味着,当对手试图用“高度”来建立绝对优势时,他们已经抬起头,开始丈量这片新的疆域,并决心在那里,也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巡天之路,始于足下,指向星辰。这是一场关乎未来百年战略安全的豪赌,而719厂,已经押上了自己的智慧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