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项目的启动,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外界的关注,甚至没有超出必要范围的内部通知。它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719厂最核心的机密层面荡开几圈涟漪,随即沉入寂静而深邃的准备工作之中。然而,这颗石子所代表的,却是一条比打造“后羿之盾”更为艰难、也更为恢弘的征途。
赵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巡天”项目的总负责人,他面对的是一片几乎空白的领域。719厂在地面装备和材料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在面对浩瀚太空和轨道动力学时,大部分都显得隔行如隔山。
“我们就像一群刚刚学会造木船的工匠,突然被要求去设计和建造能够远航大洋的钢铁巨轮。”赵磊在项目组的第一次内部会议上,坦诚地表达了面临的困境,“但我们没有选择。敌人不会等我们慢慢学会造船再发动海战。”
项目组被分成了几个模糊的方向,与其说是研究方向,不如说是探索方向:
方向一:轨道态势感知与威胁预警。
这是所有防御的基础。如果连“上帝之杖”何时来、从哪来都无法提前感知,一切防御都是空谈。团队开始与国内顶尖的天文观测、空间目标监视单位取得联系,试图理解现有的太空监视网络的能力边界,并探索如何将719厂在高速目标识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面的技术积累,应用到对太空动能武器的早期预警中。
“我们需要一双能时刻紧盯苍穹、并能瞬间识别出恶意‘流星’的眼睛。”负责该方向的专家如是说。
方向二:定向能武器(DEW)的可行性研究。
崔浩提出的定向能武器思路,是理论上最有可能实现“软杀伤”或轨道偏移的手段。但团队面临的是基本原理之外的无数工程噩梦:如何在地面或近地平台产生足够功率、足够聚焦的激光或粒子束?如何克服大气扰动对能量传输的衰减和扭曲?如何实现精确到厘米级、数千公里外的跟踪与瞄准?
他们从最基础的理论模型和国内外公开的DEW研究资料入手,开始搭建自己的分析框架,评估各种技术路径的潜力和现实障碍。
方向三:低成本、高机动天基拦截器概念。
这是一个更为激进的想法。既然难以在地面拦截,能否将拦截平台部署到天上?研发一种小型、廉价、可快速发射、具备自主轨道机动和碰撞杀伤能力的天基拦截器,形成一道分布式的“近地轨道屏障”。这个概念涉及到的,几乎是重新设计一种全新的航天器,其技术跨度远超719厂现有的能力范围。
但这个方向由陈北玄亲自点名保留,作为长远的技术储备和思维拓展。
方向四:体系融合与“天地一体”神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