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设想,不再追求单一材料的完美性能,而是利用“灵枢”的微纳打印能力,将压电性能优异的纳米颗粒、导电性良好的纳米线、以及起到应力传递和界面耦合作用的特殊聚合物,以精确的三维结构“编织”在一起,人为构造出一种宏观上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人工换能材料”。
这涉及到的材料体系更多,打印结构更复杂,对“灵枢”技术的稳定性要求也更高。但这是打破垄断的唯一希望。
崔浩团队几乎不眠不休,重新设计打印头,开发新的浆料配方,优化打印路径。失败是常态,打印出的结构要么绝缘不良,要么压电响应微弱,要么机械强度不够。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的“错误”中。一名研究员在调试打印参数时,误将两种不同粒径的压电陶瓷粉末混合使用。结果打印出的复合结构,其压电常数和机电耦合系数竟然出现了显着的提升!
“是不同尺度颗粒的耦合效应!”崔浩敏锐地抓住了关键,“微米级颗粒提供基础压电性,纳米级颗粒填充间隙并可能诱导了更有利的畴结构!我们可能无意中摸到了一条新路子!”
他们沿着这个方向深入下去,系统研究多尺度颗粒复合、各向异性结构设计对性能的影响。虽然距离完全替代进口单晶还有差距,但他们已经成功地制备出了性能达到原换能器70%的“人工换能材料”原型,并且看到了清晰的优化路径。
这两场漂亮的“断链”反击战,其意义远不止于解决了眼前的供应危机。
苏桐团队开发的“等离子体辅助气相渗透”粉体处理技术,因其潜在的优势和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被迅速申请了核心专利。
崔浩团队探索的“人工换能材料”设计理念和制备工艺,更是为复杂功能器件的设计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其价值甚至可能超越“灵枢”技术本身。
这些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创新火花,以燎原之势,迅速反哺到“后羿”与“火种”的主战场上。更优的粉体处理工艺让Path A的陶瓷性能再上一个台阶;而对多材料打印和界面耦合的深刻理解,也让“灵枢”技术在制备更复杂、更可靠的功能结构时,有了更强的理论支撑和工艺保障。
陈北玄看着一份份技术突破简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对着核心团队说道:
“看,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手以为切断我们的供应链就能扼杀我们,但他们没想到,这反而逼我们砍断了身上的枷锁,跳得更高,跑得更快!从现在起,我们要建立一条完全自主、不受制于人的‘深蓝供应链’!”
星火,已在封锁与压迫的荒原上点燃,并开始形成燎原之势。这火焰,不仅照亮了前路,更将试图阻挡它的一切枷锁与藩篱,烧成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