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星火燎原(1 / 2)

“断链”的危机如同一盆冰水,浇醒了深陷于技术攻坚的719厂。对手不再局限于阴影中的窃密与合作中的试探,而是以资本为武器,直接攻击赖以生存的工业根基。压力,从实验室蔓延到了整个产业生态。

陈北玄的指令迅速转化为行动。深蓝实验室内部,一种被逼到绝境后的狠劲与创造力,反而被彻底激发。

替代材料攻关小组在苏桐的带领下,如同疯魔般运转起来。

失去关键烧结助剂的那个夜晚,Path A团队的核心成员没有回家。他们围在白板前,上面写满了被禁运助剂的化学式和各种可能的替代路径。

“他们能卡我们脖子,无非是仗着那点特殊的稀土提纯和有机络合工艺!”一位年轻的研究员红着眼睛,“我们能不能绕过他们的专利?用物理法代替化学法?或者,寻找非稀土系的替代物?”

“物理法精度不够……非稀土系……”苏桐喃喃自语,脑海中飞速检索着陈北玄偶尔提及的超前理念和材料学数据库中的冷门知识,“等等!我记得陈总之前提过一嘴,某种‘等离子体辅助气相渗透’技术,或许能在纳米尺度直接修饰陶瓷粉体表面,起到类似助剂的效果?”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几乎颠覆了传统粉末冶金的范式。没有现成设备,他们就连夜改造一台闲置的化学气相沉积炉;没有成熟工艺,他们就凭借对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进行理论推算和风险极高的尝试。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炉内不是沉积不均匀就是彻底破坏了粉体活性。直到第三天凌晨,他们调整了等离子体功率、前驱体流量和反应室压力的一个极其刁钻的组合参数后,取出了一批经过处理的粉体。

紧急烧结测试!当成型后的陶瓷样品性能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显示其关键指标甚至略微超出使用原助剂的样品时,整个小组爆发出劫后余生般的欢呼!他们不仅找到了替代方案,甚至可能开创了一种更优的工艺!

与此同时,崔浩团队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

“灵枢”系统的核心换能器材料,是一种性能极其苛刻的弛豫铁电单晶,其特殊的畴结构决定了它无与伦比的电声转换效率。全球仅那一家被收购的小公司掌握其成熟的生长和加工技术。

“国产化替代……谈何容易。”一位专攻功能材料的教授摇头,“这种单晶的生长,对温度场、浓度场的控制要求是变态级的,我们连合格的石英坩埚都未必能稳定制备。”

“那就换思路!”崔浩顶着乱糟糟的头发,眼神却异常明亮,“为什么一定要用单晶?我们能不能用‘灵枢’技术本身,去‘打印’出一种具有类似功能的多晶复合材料?”

这是一个更为疯狂的想法——用他们正在研发的技术,去解决该技术本身面临的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