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裂痕与微光(2 / 2)

为了响应陈北玄“从失败中挖掘信息”的指令,各团队都将自己的实验数据,尤其是失败案例的数据,上传到了一个内部共享数据库,并附上了详细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参数。

一位刚加入“火种”实验室不久的、擅长数据挖掘的年轻研究员,在奉命对数据库进行初步梳理,寻找可能被忽略的关联时,无意中将Path B多次失败的“非晶合金-陶瓷复合界面剥离”数据,与Path C提供的“不同稀土掺杂对氮化铝界面能影响”的理论计算数据,进行了关联分析。

一个奇特的关联性浮现出来——在Path B的某些失败案例中,当陶瓷基体表面存在微量的、某种特定稀土元素残留污染时(可能来自刀具磨损或环境沾染),其与非晶合金的界面结合强度,非但没有像预期那样恶化,反而在高温高压测试中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

这个发现起初并未引起重视,甚至被Path B团队认为是实验误差或偶然现象。但这名年轻研究员没有放弃,他调取了更多历史数据,并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的验证实验。

结果令人震惊:微量的、特定种类的稀土元素,就像“界面活性剂”一样,能够显着改善非晶合金与某些陶瓷在极端条件下的界面相容性,减少脆性相的形成,提升结合强度!

这个发现,如同一道微光,骤然照亮了两个看似无关的研究路径!

Path B 一直无法解决的界面难题,其解药,可能就隐藏在Path C 所研究的稀土元素之中!而Path C 的稀土研究,也找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实际应用出口!

消息传到陈北玄那里,他立刻召集了赵磊、苏桐以及Path B、Path C的负责人。

“看到了吗?”陈北玄指着那份交叉分析报告,语气中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要打破路径壁垒,要共享数据!创新的火花,往往就诞生在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点上!”

他当即决定,成立一个 “界面工程”联合攻关小组,由Path B和Path C团队共同抽调精锐力量组成,苏桐负责协调,集中力量攻克这个新发现的、融合了两个路径知识的全新方向。

“这不是Path B的救赎,也不是Path C的附属,这是一个全新的、更有希望的起点!”陈北玄对两个团队的成员说道,“它证明了,我们之前的每一次失败,每一次探索,都不是徒劳的。它们积累的数据和认知,终将在某个时刻,连接成通向成功的桥梁!”

内部因压力和方向不明而产生的细微裂痕,被这道突如其来的、源于内部知识融合的微光,暂时弥合了。所有人都看到了新的希望,一种基于自身努力和集体智慧的、实实在在的希望。

陈北玄知道,管理上的分歧和资源分配的争论不会就此消失,但只要研发战线能不断传出积极的信号,只要能让大家看到目标正在一步步接近,那么,所有的压力和分歧,都将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裂痕之处,亦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