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科学家”制度: 设立了多个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岗位,面向全球招聘,给予极高的学术自主权和资源支持。赵磊因其在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已成为厂里的首席材料科学家。
· “博士后工作站”与“访问学者”计划: 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学者来厂进行博士后研究或短期访问,为他们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实践平台,并将其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
· 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包: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核心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安家费、子女教育保障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投入科研工作。
第四层:建立“麒麟”工程学院(规划)。
这是最具雄心的长远布局。陈北玄和周卫国正在积极推动,希望在719厂和地方政府、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筹建一所专注于陆军装备设计与制造特色的高水平“麒麟工程学院”(暂定名)。
· 定位: 不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而是聚焦陆军装备相关领域,培养从设计研发、工艺工程到项目管理、装备保障的全链条、应用型高端人才。
· 师资: 实行“双师制”,既有来自高校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也有来自719厂和其他军工企业、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
· 教学模式: 强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项目式教学(PBL)将成为主流,学生大量时间将在实验室和车间里度过。
这个规划中的学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高端军工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打造一个能够自我造血、持续输送新鲜血液的人才基地。
成效初显:
这些措施实施数年来,效果已经开始显现。719厂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保持在较低水平,但经验和能力却在快速提升。一批像小张、小李、赵磊这样的年轻人已经挑起了大梁;从“定制班”和联合实验室来的毕业生,上手快,创新意识强,迅速成为了技术骨干;甚至吸引了一些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加入。
陈北玄看着人才梯队建设图上那日益丰满的结构,深感欣慰。他知道,相比于一型装备的成功,这支被打磨出来、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才是719厂,乃至国家军工事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
“人才摇篮”的建立,确保了“麒麟”的血脉能够源源不断,也预示着中国陆军装备的创新之火,将因一代代优秀人才的接力,而永不熄灭,愈燃愈旺。这盘着眼于未来数十年的棋,正在悄然布局,落子无声却力量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