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项目,如同一股狂暴而精准的旋风,不仅催生出了一型划时代的装备,更深刻地、永久地改变了孕育它的土壤——国营第719厂。这种蜕变,体现在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实力,从管理模式到人员精神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深远,远超一款装备本身。
首先是硬件设施的跨越式升级。
曾经的719厂,设备陈旧,厂房斑驳,带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沉重烙印。而如今,走进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焕然一新的景象:
· 现代化的总装车间: 宽敞明亮,恒温恒湿,自动化输送线取代了沉重的手推车,机械臂精准地进行着装配作业。数字化看板实时显示着生产进度和质量数据。
· 核心部件精加工中心: 引进了多台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高精度磨床和坐标镗床,能够独立完成“麒麟”底盘关键结构件、传动部件的高精度加工,摆脱了对外协的依赖。
· 先进的检测与试验中心: 建立了涵盖材料分析、力学性能、环境模拟、电磁兼容等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三坐标测量机、激光跟踪仪、振动试验台等高端设备成为质量控制的利器。
· 模块化生产线: 为适应车族化生产,新建了柔性化的模块装配线,可以快速切换生产不同车型的任务模块,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这些硬件投入,大部分来自于“麒麟”项目带来的国家专项投资和部分预期利润的再投入。周卫国顶住压力,坚持将资金优先用于技术改造,为工厂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研发体系的根本性变革。
研发中心早已不是那个在废弃小楼里“土法炼钢”的草台班子。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百名科研人员、学科齐全、管理规范的企业级研究院。
· 建立了规范的研发流程: 从概念设计、工程开发、试制试验到设计定型,形成了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V型研发流程体系。
· 强化了基础研究能力: 设立了专门的材料、动力、电子、软件等基础研究室,不再仅仅满足于工程实现,开始向技术源头延伸。
· 形成了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 与众多高校、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形式,汇聚全国顶尖智力资源。
· 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麒麟”平台及相关技术,申请了数百项国内外专利,构建了严密的技术壁垒,也为未来的技术输出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陈北玄倡导的“崇尚科学、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研发文化,在这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