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定型后的波澜(1 / 2)

“麒麟”设计定型通过的喜讯,如同燎原的烈火,瞬间点燃了719厂,也迅速传遍了整个相关系统。厂区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周卫国更是破例允许食堂加了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多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

然而,就在这片欢庆的海洋之下,陈北玄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暗流。定型的喜悦尚未完全沉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波澜便已悄然涌至。

首先是人事的变动和团队的疲惫。

“麒麟”项目的巨大成功,使得陈北玄和他核心团队的价值凸显无疑。几乎是在定型消息公布的同一时间,来自各个兄弟单位、甚至更高层级研究院所的“挖角”试探,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若隐若现地传递过来。优厚的待遇、更高的职位、更广阔的平台……这些诱惑对于在719厂艰苦奋战了数年的年轻技术骨干们而言,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甚至连陈北玄本人,也收到了来自京城某顶尖国防研究院的邀请,希望他能去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务,主持更宏大的项目。

“小陈,你可不能走啊!”周卫国听到风声后,第一时间找到陈北玄,语气近乎恳求,“719厂不能没有你!‘麒麟’后续的生产和改进,更是离不开你!”

陈北玄看着眼前这位为自己遮风挡雨、倾力支持的老厂长,心中感慨,他微微一笑:“厂长,您放心。719厂是我的根,‘麒麟’是我的孩子。我不会走的。”

但他的团队成员呢?并非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对719厂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也让整个团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成功的兴奋过后,一种深深的疲惫感开始蔓延。如何稳定军心,激发团队下一阶段的斗志,成为陈北玄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审视。

“麒麟”的定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引发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国内。一些嗅觉敏锐的国际军事观察家和情报机构,虽然无法得知“麒麟”的具体细节,但通过有限的公开信息和渠道,已经察觉到了中国在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可能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各种或明或暗的打探、分析和猜测开始出现在一些专业的防务期刊和网络上。有的将其誉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有的则质疑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开始炒作“中国装甲威胁论”,试图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些外部的噪音,虽然暂时无法对项目本身造成直接影响,但却预示着“麒麟”未来走向世界舞台时,必将面临更多的关注、质疑甚至遏制。

最让陈北玄感到压力的,则是来自更高层面的、更加长远的期望。

就在庆祝活动后不久,林雪再次陪同一位级别更高的领导,悄然抵达719厂。这一次的谈话,更加直接,也更具战略性。

“陈北玄同志,‘麒麟’的成功,证明了你们这条路走对了,也证明了你们团队的能力。”领导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赏,但也带着沉重的托付,“但是,定型不是终点,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始。总部对你们有更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