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生产线的革命(2 / 2)

第二步,是供应链的重塑与国产化攻坚。

“麒麟”的许多核心部件,如Sic功率模块、高性能磁钢、特种传感器等,国内供应链薄弱甚至空白。陈北玄亲自牵头,成立了关键元器件国产化攻关小组。

· 他们与国内几家有潜力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Sic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技术。

· 对于高性能钕铁硼磁钢,他们扶持了一家国内材料企业,帮助其改进熔炼、制粉和烧结工艺,逐步提升性能和一致性。

· 他们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准入和评价体系,对每一家供应商都进行技术能力、质量体系和保密资质的全面审核。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充满了失败和反复。但陈北玄态度坚决:“宁可慢一点,也要把根基打牢。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步,是人员技能与管理的变革。

新的生产线需要新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厂里大规模开展了针对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要求工人们从“操作工”向“设备守护者”和“质量第一责任人”转变。

· 推行了“全员生产维护(tp)”理念,操作工需要参与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简单维护。

· 引入了“安灯(Andon)系统”,任何工位发现质量问题或设备异常,可以立即拉响警报,生产线暂停,直到问题解决。这颠覆了过去追求产量、隐瞒问题的旧习。

· 质量管理不再是最后一道关卡,而是融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位工人都有权对上一道工序的产品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可以拒绝接收。

这场生产线的革命,并非一帆风顺。新设备的调试磕磕绊绊,新工艺的掌握需要时间,新旧管理理念的冲突时有发生。投入的资金更是如同无底洞,让周卫国时常感到心惊肉跳。

但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第一台完全由新建生产线制造的“麒麟”动力包下线,其性能参数与样机高度一致,而生产周期和成本却大幅下降时,所有人都看到了现代化制造带来的巨大威力。

陈北玄站在崭新的电机生产车间里,听着机器规律的嗡鸣,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心中感慨万千。这条融合了先进技术、精益管理和数字化思维的现代化生产线,才是“麒麟”乃至未来更多先进装备能够源源不断诞生的真正基石。它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更是一座通往工业强国的桥梁,承载着中国军工从“制造”迈向“智造”的希望与梦想。这场革命,无声,却同样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