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意外的国际合作请求(2 / 2)

这个消息在有限的范围内传开后,再次引起了轰动。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合作还可以理解,毕竟是国内兄弟单位。但和德国顶尖的机械制造公司谈合作?这在以前是719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工人们议论纷纷,既感到自豪,又充满了好奇。

周卫国严令全厂,尤其要求研发中心和参与过“沙漠之狐”动力系统改造的人员,务必做好保密工作,对外统一口径,不得泄露任何核心技术细节。

几天后,克虏伯-曼恩公司的专家小组抵达。带队的是该公司传动系统研发部的总监,一位名叫施密特博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举止严谨的德国老先生。他的团队成员也个个目光锐利,带着德国工程师特有的那种自信与审视。

交流会在研发中心的会议室举行,气氛一开始有些微妙。德方显然有备而来,提出的问题非常专业和深入,直指传动系统效率、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可靠性设计等核心领域。

陈北玄作为主谈人,从容应对。他没有纠缠于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阐述了719厂在面对特定用户需求和成本限制时,如何进行动力传动系统的权衡设计(trade-off)。他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如何通过优化进排气歧管设计来平衡增压效率和低速扭矩,如何通过简单的材料替代和工艺改进来提升零部件寿命等等。

他的讲解,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巧思,这让习惯于从理论模型和精密仿真入手的德国专家们感到耳目一新。

施密特博士听得非常专注,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在陈北玄讲解结束后,他推了推眼镜,用带着浓重德语口音的英语说道:“陈先生,您的见解非常独特,充满了……东方式的工程智慧。这确实是我们之前忽略的一个视角。在追求技术极致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会陷入对‘完美’的偏执,而忘记了工程的本质是在约束条件下寻找最优解。”

交流会的气氛逐渐融洽起来。双方就重型车辆传动系统的发展趋势、新材料应用、润滑技术等广泛议题交换了看法。陈北玄也巧妙地引导话题,询问了德方在混合动力传动、以及大功率电机与变速箱集成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看法。

施密特博士对此并未透露太多核心信息,但承认这是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并提到了他们在某些预研项目上遇到的挑战,比如高转速下的齿轮啸叫、功率密度与热管理的矛盾等。

这些信息,对于陈北玄来说,已经弥足珍贵。它验证了“麒麟”选择电传动方向的正确性,也让他对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有了更清晰的预判。

首次交流在友好而富有建设性的氛围中结束。双方都认为这次接触很有价值,同意保持沟通,并探讨下一步在特定子领域(如振动分析与抑制)进行更深入交流的可能性。

送走德国专家后,周卫国长舒一口气:“总算没出岔子,好像还有点收获?”

陈北玄笑了笑:“收获很大。至少我们知道了,在通往顶尖技术的道路上,我们并不孤独,而且,我们独特的工程思维,同样能得到世界级企业的尊重。这次意外的合作请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世界顶尖技术的窗户,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这次与德国企业的初步接触,虽然远未达到实质性的联合开发,但其象征意义和情报价值,对719厂和陈北玄而言,远超一次普通的技术交流。它标志着719厂的技术能力,已经开始引起世界同行的注意,也为“麒麟”项目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