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国克虏伯-曼恩公司的交流,像一股强劲的西风,吹皱了719厂研发中心的一池春水,也意外地激化了一场原本潜藏的技术路线之争。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麒麟”项目动力系统的具体实现路径上。
陈北玄的规划是明确的,最终目标是全电驱动。这是他认为能够实现“麒麟”高机动性、高能量利用效率、并为未来高能武器提供支撑的终极方案。然而,全电驱动涉及大功率电机、先进电控、高能量密度储能等众多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难度极大,周期漫长。
而与德国专家的交流,让研发中心内部,特别是动力组以张工为代表的一些资深工程师,看到了另一条看似更“稳妥”的道路——基于先进机械传动的混合动力系统。
在一次研发中心内部的技术研讨会上,张工率先提出了不同意见。
“陈工,各位同志,”张工拿着与德方交流的笔记,语气诚恳但带着质疑,“通过与德国专家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他们这样的世界顶级企业,对于全电驱动在重型车辆上的应用,也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认为其在功率密度、热管理、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巨大挑战。他们目前主要发力点,还是在优化传统机械传动和探索混合动力技术上。”
他看向陈北玄,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是否有些过于激进了?‘麒麟’项目意义重大,不容有失。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一条更现实、风险更低的路径?比如,先集中力量,研发一款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变速箱,或者与克虏伯-曼恩这样的公司合作,引入他们的先进技术,打造一款强大的混合动力系统作为‘麒麟’的首选动力?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成功率,也能更快地形成战斗力。”
张工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老成持重的技术人员想法。他们习惯于在已有的技术框架内进行优化和提升,对于陈北玄提出的这种近乎颠覆性的全电驱动方案,内心充满了不确信和恐惧。毕竟,机械传动是他们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而电传动对他们而言,是一片充满未知的沼泽。
会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一些年轻技术人员,如小张、小李,虽然崇拜陈北玄,但也被张工提出的“现实路径”所动摇,觉得不无道理。赵磊等材料领域的人则保持中立,毕竟隔行如隔山。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陈北玄。
陈北玄没有立刻反驳,他静静地听完张工的陈述,甚至鼓励其他有不同想法的人也畅所欲言。等到大家都表达得差不多了,他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白板前。
“张工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很有代表性。感谢张工的直言不讳。”陈北玄首先肯定了质疑的价值,“的确,从风险和现实的角度看,走优化机械传动或者混合动力的路子,看起来更稳妥,也更符合我们当前的能力基础。”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但是,同志们,我们搞‘麒麟’项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出错’?还是为了打造一款能够引领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陆战装备发展的标杆?”
他在白板上画了一条时间轴。
“如果我们选择优化机械传动,或许能在三五年内,拿出一款性能不错的变速箱,装在‘麒麟’上。但然后呢?”他在时间轴上点了一下,“这款底盘在诞生之初,其动力系统的潜力就可能已经触及天花板。它的供电能力无法支撑未来更大口径的电热化学炮或电磁炮;它的布局无法为更强大的电子系统提供充足的能源;它的能量转换效率注定无法与全电驱动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