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代号“麒麟”(2 / 2)

5. 悬挂系统自适应控制: 根据地形自动调整悬挂刚度与阻尼,提升行驶平顺性与射击稳定性。

三、 初步性能指标(内部目标):

· 战斗全重: 55-65吨(可调整)

· 最大公路速度: ≥70公里\/小时

· 越野平均速度: ≥45公里\/小时

· 加速性(0-32公里\/小时): ≤6秒

· 最大爬坡度: ≥60%

· 侧倾坡度: ≥40%

· 越壕宽: ≥3米

· 垂直墙高: ≥1.2米

· 主要武器接口: 兼容120\/125以上口径常规火炮,预留140以上口径及新概念武器升级空间。

敲下最后一个字,窗外已经露出了熹微的晨光。陈北玄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份名为“麒麟”的方案,凝聚了他对未来陆战装备发展的核心思考,其技术路径即便放在他前世所处的时代,也极具前瞻性和挑战性。

他知道,以719厂乃至国内目前的基础工业水平,要实现“麒麟”的绝大部分指标,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有些甚至是空白。但这正是预研的意义所在——指明方向,提前布局,集中力量攻克关键瓶颈。

他将文档加密保存,只打印了一份删减了所有最高密级内容的简化版提纲。这份提纲,将用于与周卫国沟通,以及在小范围内统一研发中心的核心骨干的思想。

当周卫国看到这份名为“麒麟”的提纲时,尽管内容已经大幅简化,他依然被其中描绘的蓝图震撼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全电驱动?模块化装甲?车辆信息系统?这些概念对他而言,如同天书,却又散发着令人心驰神往的未来气息。

“小陈……这……这‘麒麟’……”周卫国的声音有些干涩。

“厂长,这是我们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努力的方向。”陈北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路要一步一步走,但方向必须先明确。‘麒麟’项目,将是我们研发中心未来工作的总纲。”

周卫国看着陈北玄那深邃而自信的眼神,再一次选择了毫无保留的信任。他用力点了点头:“好!‘麒麟’就‘麒麟’!需要厂里怎么配合,你尽管说!”

代号“麒麟”的未来战车底盘预研方案,就在这个清晨,于719厂研发中心那台拼装的计算机里,正式立项。它像一颗深埋于地下的种子,承载着改变陆地战争模式的巨大潜能,静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而陈北玄知道,要将这颗种子培育成参天大树,他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比改造“沙漠之狐”艰难无数倍的科技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