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拎包出门时,顾砚辞站在玄关。
“晚上回来吃饭?”他问。
“看情况。”她说,“如果有突发流程要核,可能得晚点。”
他点头,“冰箱里有汤,热一下就能喝。”
她应了声,拉开门走出去。
门关上后,他没立刻离开,而是走向阳台。茶杯还在桌上,水已经凉了。那本英文教材摊开着,正好停在第一章第三节的位置。他伸手将书合上,放回她书桌最顺手的那一侧。
窗台边的绿萝叶子垂着,昨夜下了点小雨,泥土还湿着。他拿起花洒浇了点水,又把她的笔袋理了理,里面几支笔头都磨得圆滑了。
他记得她第一次用这支笔袋,是在他们结婚前一个月。那时她刚拿下一个融资项目,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在会议室讲完方案后,当着所有人面把笔袋塞进公文包。那时候他就觉得,这女人做事,从来不分场合大小。
现在也一样。
他转身回屋,经过客厅时看了眼挂钟。七点四十分。城市刚刚醒来,车流开始涌动。他知道她此刻已经在地铁上,或者刚进办公室,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一定是检查昨夜系统运行日志。
他没猜错。
苏雨宁走进公司大楼时,前台刚换班。她刷卡进门,径直走向电梯间。包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技术组发来的消息:昨日交易峰值数据已归档,审计初筛无异常。
她快速回复三个字:“收到,复核。”
电梯上升过程中,她闭眼回想昨晚课程的第一节内容。关于“权威型领导与赋能型领导的转化临界点”,她在笔记里写了三条判断标准。其中第二条,和她目前管理团队的方式高度吻合。
她睁开眼,电梯正好停在十八层。
走出轿厢时,她顺手把包往上提了提。走廊灯光明亮,保洁正在擦地。她脚步没停,直奔办公室。
坐定后,她打开电脑,调出人员架构图。研发部即将新增两个小组,组长人选还没定。她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打开新文档,开始列评估维度:专业能力、协作意愿、抗压表现、成长潜力……
写到第四项时,她停下来,想起课程里提到的一个模型——“领导力杠杆效应”。意思是,管理者的能力输出,并不等于个人效率乘以团队人数,而是取决于能否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
她把这句话抄在便签上,贴在显示器边缘。
九点整,晨会开始。她主持会议时语速平稳,提问精准。有人汇报进度卡在接口对接,她直接指出第三方协议版本不一致的问题,并给出两个替代方案。
散会后,同事低声议论:“苏总怎么每次都能一眼看到根子上?”
没人知道,那句话她昨晚在凌晨三点反复推演过七种场景。
中午她没去食堂,留在办公室吃了一份简餐。饭后抽出二十分钟,打开平板继续听课。第一节播放完毕,她暂停,翻开笔记补充一行字:“制度是骨架,文化才是血肉。”
下午两点,hR送来一份候选人简历。她看完后圈出两个人,批注:“安排二面,重点考察决策独立性。”
临近下班,她把今日待办事项逐一打钩。最后一项是“制定下周培训计划”,她多写了一句:“加入沟通反馈模拟环节。”
收拾包时,她看见手机屏亮了一下。是顾砚辞发来的照片——阳台上那盆绿萝旁边,多了个新花盆,里面栽着一株小小的薄荷。
配文只有两个字:“等你。”
她嘴角动了动,回了个“好”。
走出大楼时天色微暗。街边的树影被路灯拉长,她站在路边等车,风吹起衣角。她把包抱在胸前,目光落在前方红绿灯上。
一辆公交车驶过,溅起一小片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