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刚停稳,顾砚辞先下车绕到副驾给她开门。苏雨宁抬眼看了他一下,没说话,接过他递来的文件夹,指尖擦过他手背,凉的。
会场在写字楼二十三层,中央空调打得足,她却觉得后背一层薄汗。走廊尽头是玻璃门,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主持人正低头核对流程单,看见他们进来,立刻迎上来。
“苏博士,位置给您留好了。”她指了指后台,“五分钟后开始。”
苏雨宁点头,把包放在角落的椅子上,打开保温杯喝了口温水。喉咙有点干,但她没再检查ppt——昨晚那一个小时,她已经把每一页翻了三遍。
顾砚辞站在离讲台不远的第三排,靠走道的位置。西装没换,领带也还是早上那条,只是袖扣换了一对银灰的。他坐下时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谁。
灯光调暗,主持人走上台。介绍词不长,但提到了她的毕业院校、研究方向,还有最近发表的那篇关于区域经济波动的论文。底下有轻微的议论声,有人抬头看大屏幕上的名字。
她走上台的时候,脚步很稳。
话筒高度刚好,她不用踮脚。开场白照着稿子来,语气平缓,像平时讲课。数据图表一张张切过去,节奏控制得刚好。她讲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每一个变量背后都有凌晨三点的推导和验证。
台下安静,偶尔有人记笔记。
讲到模型构建部分时,她调出一组动态曲线:“这个预测框架的核心,在于对政策滞后效应的量化处理。我们引入了一个非线性衰减函数……”
“等等。”一个男声从中间区域传来。
她顿住,目光扫过去。
那人站起来,四十岁上下,穿着深灰夹克,手里捏着笔记本。“你说的这个函数形式,跟去年It发表的那篇《policy RespoicityErgg arkets》是不是太像了?连参数设定都接近。”
空气一下子绷紧。
她没接话,等他说完。
“我不是说你抄,”那人语气放慢,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但这种级别的研究,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你一个在职硕士,能独立完成这种建模?”
后排有人低声附和。
她的手指在话筒边缘轻轻划了一下,指甲盖发白。这不是网络谣言那种人身攻击,这是对她学术能力的直接否定。她能感觉到台下视线集中过来,像针扎在皮肤上。
她没慌,但心跳快了半拍。
目光不由自主地往第三排偏移。
顾砚辞正看着她。
他没笑,也没做任何手势,只是坐在那儿,目光沉静。察觉到她的视线,他微微点了下头,幅度极小,像一根锚钉进海床。
那一秒,她呼吸落回原位。
她重新看向提问者,“您提到的那篇论文我读过,作者用的是指数衰减假设,适用于政策传导机制成熟的经济体。而我的样本区间覆盖了我国近三年的地方调控案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干预特征。”
她转身操作电脑,调出两张对比图:“所以我采用了分段幂律函数,这里——”她指向屏幕右侧,“红色虚线部分,是根据实际财政拨付延迟天数拟合出来的修正系数。原始代码我已经提交给期刊,会后可以申请查阅。”
台下没人再出声。
她继续说:“至于在职身份,确实我没有全职做研究的时间。但我每天能多挤出一小时,十年下来,也不算太少。”
语气依旧平稳,但多了点温度。
她切换下一张ppt,是一张截图:图书馆人脸识别记录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进入;校园卡系统日志标记了连续七个夜晚的登录时间;还有一个线上学术会议的参会凭证,时间戳是清晨五点零二分。
“这个模型,不是一天建成的。”她说,“它长在那些没人看见的时间里。”
全场静了两秒。
然后,掌声从后排响起。
起初稀疏,接着连成一片。有人掏出手机拍照,前排一位女学者甚至站起身来鼓掌。主持人悄悄比了个手势,示意她可以收尾了。
她做了个简单的总结,致谢,走下台。
刚踩到底,就有人围上来。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递上名片:“苏老师,我是城规院的,您刚才说的数据清洗方法,能不能详细聊一下?”
“可以。”她接过名片,声音有点哑,“会后找我。”
又有人问她是否接受访谈,有没有公开课程。她一一回应,语速不快,但每个回答都清楚。
顾砚辞始终没动,直到人群稍微散开,他才起身走过来,站到她身边。没有说话,只是把手插进裤袋,微微侧身挡住涌来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