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交易室内,韩风的目光聚焦在屏幕上那只代码为“华科军工”的股票。时值二零二四年秋季,资本市场对军工板块的关注度正在悄然升温,而华科军工看似平淡的财务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足以引爆市场的可能性——其控股股东北方军工集团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华科军工的控股股东旗下拥有两家未上市的优质子公司,”赵浙远将一份内部研究报告递给韩风,“分别是专注航空电子系统的天航科技和主营军用新材料的新材股份,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北方军工集团极有可能将这两块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沈韵补充了关键细节:“更重要的是,国资委近期正在推动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提升,北方军工集团作为重点企业,必须在年底前将资产证券化率从当前的百分之三十五提升至百分之五十以上。华科军工作为集团旗下唯一上市平台,承担着这一使命。”
韩风轻轻转动着手中的钢笔,军工资产的运作远比普通股票复杂,它既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又牵扯到复杂的审批流程,但一旦资产注入预期成型,其带来的资本回报也往往最为可观。华科军工此刻的处境——集团资产证券化要求迫切、上市公司平台唯一、市场尚未充分预期,形成了完美的操作契机。
团队将该项目命名为“深蓝计划”,制定了分阶段的操作策略。与以往操作不同,这次韩风特别强调合规性和信息获取的合法性。
“军工资产运作敏感度高,我们必须确保所有操作都在监管框架内进行。”韩风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重点在于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预期,而不是依赖内幕信息。”
建仓阶段,韩风团队采取了极其谨慎的策略。他们通过三十八个关联账户,在三个月内缓慢买入华科军工股票,将持仓比例逐步提升至百分之九点八,平均成本控制在二十一元左右。整个过程如春雨润物,几乎未引起市场注意。
与此同时,团队开始了精心的政策铺垫。他们邀请了一位国防经济领域的专家,撰写了一篇关于军工资产证券化对国家科技创新促进作用的分析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看似与资本市场无关,实则为后续的预期炒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月初,政策东风如期而至。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提高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这个消息被大多数投资者视为常规政策发布,却成为韩风团队引爆行情的导火索。
“是时候让市场认识到军工资产证券化的巨大潜力了。”韩风在内部会议上宣布。
团队立即启动第一轮预期管理。他们通过合作的券商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军工资产证券化:国防现代化的资本引擎》的深度报告。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国外军工巨头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并推演了中国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潜在路径。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华科军工,但为其后续的价值重估提供了逻辑基础。
更精妙的是,韩风团队安排了一场小范围的专家研讨,邀请国防经济专家、军工行业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共同探讨军工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投资机遇。研讨中,北方军工集团的资产结构被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但所有讨论都停留在学术层面。
“预期管理的关键在于引导市场自主发现价值,”沈韵在监测市场反馈后指出,“太过直白的推荐在军工领域反而会引发监管关注。”
十一月初,华科军工股价悄然突破二十五元。韩风团队开始了第二轮预期强化。他们挖掘到北方军工集团一个未被市场重视的细节——集团在最新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将加快推进优质资产上市”。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赵浙远兴奋地报告,“结合政策导向和集团表态,资产注入的预期正在强化。”
韩风团队立即着手将这个信号转化为市场语言。他们策划了一场军工行业投资论坛,邀请产业专家、分析师和投资者共同探讨军工企业资本运作的新趋势。论坛中,华科军工的独特地位被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
与此同时,团队在专业投资论坛和社交媒体上,释放了一些关于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的“行业分析”。这些分析基于公开信息,但巧妙地引导市场关注华科军工的独特价值。
十一月下旬,华科军工股价站稳二十八元。这时,韩风团队面临一个关键节点:是继续缓慢推升,还是等待更明确的催化剂?
“军工资产的预期炒作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背书,”韩风判断道,“我们必须等待一个更具指向性的信号。”
这个机会在十二月中旬来临。有媒体报道称,相关部委联合召开了军工资产证券化专题推进会,北方军工集团作为先进代表做了经验交流。虽然报道未透露具体细节,但韩风团队敏锐地意识到其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