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的初夏,黄浦江畔的晨雾尚未散尽,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交易室内,韩风的目光锁定在屏幕上名为“先导科技”的股票代码上。这家主营稀散金属材料的公司,看似平静的股价背后,正涌动着一场关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变局的暗流。
“先导科技的真正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了。”赵浙远将一份厚度超过百页的行业分析报告推向会议桌中央,“该公司控制的镓、锗等稀散金属,是半导体、光伏、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中国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镓和60%的锗,而先导科技正是国内稀散金属领域的隐形冠军。”
沈韵补充了关键信息:“更值得注意的是,先导科技近年来通过并购比利时优美科和韩国三星康宁的靶材业务,已悄然成为全球ITO靶材市场的第一。此外,其在广东清远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砷化镓工厂,拥有近千台晶体生长炉。然而,这些布局尚未被资本市场充分认知。”
韩风指尖轻叩桌面,脑海中飞速权衡。半导体材料领域不同于以往操作的消费股或医疗股,其价值与地缘政治、技术突破和国产替代政策紧密相连。先导科技当前的处境——掌握关键资源却未被市场发掘,大股东因其他业务亏损而寻求退出,现金流仅能维持数月——恰为资本运作提供了绝佳契机。团队将该项目命名为“基石计划”,制定了分阶段的操作策略。
建仓阶段,韩风团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策略。通过四十三个关联账户,在四个月内缓慢吸纳先导科技的流通股,将持仓比例逐步提升至百分之十一点二,平均成本控制在二十三元以下。整个过程如溪流汇海,未激起任何市场波澜。
与此同时,团队启动了全面的产业叙事铺垫。他们邀请了一位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撰写了一篇关于稀散金属在第三代半导体中核心地位的综述文章。文中详细阐述了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材料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碳化硅晶圆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上产能充足,其发展已使国际同行感到竞争压力——例如美国碳化硅龙头Wolfspeed的股价累计下跌了82%。这篇文章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看似与资本市场无关,却为后续的价值重估埋下了伏笔。
七月初,转机悄然出现。先导科技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先导电科”的资产将注入上市公司光智科技,这一操作导致光智科技股价暴涨近七倍。这则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虽未立即引发市场狂热,却让敏锐的投资者开始关注先导科技的资本运作潜力。
“是时候点亮火炬,让市场看清这家公司的真正价值了。”韩风在战略会议上宣布。
团队立即启动第一轮价值挖掘。他们通过合作的券商研究所,发布了一份题为《半导体材料的“隐形航母”:先导科技》的深度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先导科技在稀散金属全产业链的布局:从控制昆明泛亚交易所拍卖获得的稀有金属储备,到在重庆万州建设全球单体最大的金属镓生产基地;从突破高端ITO靶材的国外垄断,到其旗下公司攻克中国材料领域13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并实现产业化。这份报告迅速在专业投资圈层内传播,先导科技的股价开始温和放量上涨。
八月,先导科技股价突破二十八元。韩风团队启动了第二轮叙事深化,将焦点集中在半导体材料的国产替代大势上。他们策划了一场高端论坛,邀请产业链专家、投资机构与媒体参与,讨论在美国联合盟友持续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加码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链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紧迫性。论坛指出,随着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国产半导体硅片(硅晶圆),这已经影响到了日本半导体硅片大厂信越和胜高的业绩下滑。例如,胜高社长兼CEO桥本幸真指出,长江存储采购了40万至50万片国产半导体硅片后,减少了对胜高的采购,这给胜高造成了重大业务损失。此类信息巧妙地凸显了先导科技作为国内材料龙头的战略价值。
与此同时,团队在财经媒体和专业论坛上,持续释放关于先导科技技术突破与客户进展的“行业信息”。例如,提及先导科技在HBM(高带宽存储器)封装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布局,以及其关联公司(如联瑞新材、华海诚科)在HBM封装核心材料(如GMC环氧塑封料、Low-α球形氧化铝等)方面的进展。这些信息相互印证,逐步构建起市场对先导科技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技术领先的认知。
十月中旬,先导科技股价站稳三十三元。此时,韩风团队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推升,还是寻找决定性催化剂实现突破?
“国产替代的故事需要政策东风的确认。”韩风判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