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办公室内,韩风面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书稿,陷入了长久的沉思。这是二零二四年的初春,距离那次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的专访已经过去半年,而出版一本系统阐述自己投资理念的着作,成为他接下来最重要的计划。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投资理念的重新梳理和升华。”韩风在团队内部会议上这样说道,“我们需要把过去十年的经验教训,转化成能够指导未来投资的系统方法论。”
沈韵调出了读者市场调研数据:“目前市面上投资类书籍大多分为两类:一种是翻译的国外投资经典,另一种是短线技巧类的快餐读物。真正基于中国资本市场实践、系统阐述投资理念的着作确实存在市场空白。”
赵浙远补充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出版着作,我们可以树立在业内的专业形象,这对我们正在拓展的机构业务会有很大帮助。”
写作计划从三月份正式启动。韩风将书名暂定为《价值投资的进阶之路》,副标题是“一个中国投资者的思考与实践”。他计划用二十章的篇幅,系统阐述自己的投资理念演变历程和实战心得。
最初的写作并不顺利。尽管韩风在投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文字却是全新的挑战。第一周结束时,他只完成了不足五千字,而且自觉内容流于表面,未能触及投资理念的核心。
“写作遇到的困难,恰恰说明我们的投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韩风在写作笔记中反思道。
为此,他暂时搁笔,转而开始整理过去十年的投资案例。从最早的碳酸锂期货到最近的上市公司定增,每一个案例都被重新拿出来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却为后续的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月中旬,写作重新开始。这一次,韩风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实战案例入手。他选择了星耀科技这个典型案例,详细记录了从尽职调查、价值判断到投资决策的全过程,特别是如何在该公司遭遇舆论攻击时坚守投资逻辑。
“真实的投资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韩风在书中写道,“最大的考验往往不是在买入时的犹豫,而是在持有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和诱惑。”
随着写作的深入,韩风越来越意识到,单纯记录投资案例远远不够,必须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投资理念。为此,他专门请教了多位学术界的朋友,阅读了大量投资经典,力求在实践基础上构建理论框架。
五月份,写作进入关键阶段。韩风创造性地提出了“动态价值投资”理论,这一理论在传统价值投资基础上,加入了产业周期、市场情绪和公司治理等动态因素。
“价值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时间、环境和认知不断变化的。”韩风在书中这样阐述,“投资者要做的不是寻找一成不变的价值洼地,而是理解价值变化的动力和规律。”
这一理论的提出,让整本书的立意得到了显着提升。连最初对出版计划持保留态度的沈韵,在阅读部分章节后也表示:“这些内容确实具有独创性,对专业投资者会有很大启发。”
六月初,初稿完成。整整三百页的书稿,记录了韩风十年投资生涯的思考与感悟。但韩风并不满意,他认为书稿过于侧重个人经验,缺乏更宏观的视野。
为此,他专门邀请了几位业内好友阅读书稿,征求修改意见。这些朋友包括学者、分析师和实业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
一位经济学教授指出:“理论部分还需要更加系统化,建议增加对国内外价值投资流派的比较分析。”
一位资深出版人建议:“案例部分可以更加生动,让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投资的精髓。”
基于这些建议,韩风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修改。这个过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有时候为了一个概念的准确表述,他要反复推敲好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