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会客室内,柔和的灯光洒在简约而不失格调的装饰上。韩风整理了一下深蓝色西装的领带,在沙发椅上坐下,面前是《财经洞察》首席记者林晓和她身后的摄影团队。这是二零二四年初冬的一个午后,这家顶尖财经媒体的专访邀请,意味着韩风在资本市场的地位已经获得了主流认可。
“韩总,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林晓微笑着打开录音笔,“我们知道您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这次破例是否意味着什么特别的考量?”
韩风从容地调整了下坐姿,窗外的陆家嘴天际线在他身后勾勒出金融中心的轮廓。“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理性的声音。我个人始终认为,投资者应该少关注市场噪音,多关注企业价值。但偶尔的交流,或许能帮助市场更好地理解价值投资的真谛。”
林晓敏锐地捕捉到这句话的深意:“您提到了价值投资,但我们注意到您的投资风格经历过明显转变。从早期的短线操作到现在的长期价值投资,这种转变背后的思考是什么?”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韩风稍作沉思,回忆起这些年走过的路。“投资理念的成熟就像人的成长,都需要经历和感悟。早期的我确实更关注价格波动,但现在我更看重价值创造。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而是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步形成的。”
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道:“资本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永远在变化,但有些本质的东西不会变。企业的内在价值终将在价格上得到体现,这个规律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研究了您最近三年的投资案例,”林晓翻阅着手中的资料,“特别是科瑞科技和明德科技这两个项目,都体现了深度产业研究的特点。这是否代表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投资方法论?”
韩风微微颔首:“我们团队确实总结出了一套‘三维价值投资法’。简单来说,就是从产业深度、周期节奏和治理结构三个维度来评估企业价值。但这只是工具,投资最终还是要回归常识。”
采访逐渐深入,林晓的问题也越来越犀利:“有批评声音认为,您早期的资本运作方式存在争议。您如何回应这种质疑?”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韩风的目光掠过窗外的黄浦江,声音平和而坚定:“每个投资者都会在市场中学习和成长。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以及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进化。我感谢市场给我的每一课,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
这时,摄影师的闪光灯不停闪烁,记录下这个坦诚的时刻。
“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在多个场合强调‘合规经营’的重要性,”林晓转换了话题,“这是否意味着您对当前监管环境有特别的感受?”
“合规是资本市场的基石。”韩风的回答毫不犹豫,“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规范化运作既是要求,也是保护。我们始终认为,只有在规则框架内创造的价值,才是可持续的。”
采访进行到一半时,林晓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在量化投资盛行的今天,传统的基本面分析是否已经过时?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投资行业的影响?”
韩风露出思考的神情:“技术永远只是工具。量化投资和人工智能确实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但投资的本质仍然是对商业价值的判断。我们团队也在积极应用新技术,但核心的投资逻辑不会改变——那就是找到优秀的企业,以合理的价格投资,然后耐心等待价值实现。”
他顿了顿,补充道:“实际上,我们最近建立的信息情报系统就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但机器的算法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商业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