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 > 第255章 调研的“艺术”

第255章 调研的“艺术”(1 / 2)

深圳南山科技园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会议室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韩风轻轻搅动着手边的黑咖啡,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星耀科技的股权结构图。距离与王哲达成初步共识已经过去两周,星耀科技的股价在28元附近震荡,市场的疑虑与期待如同窗外八月深圳潮湿的空气,黏稠而难以捉摸。

“尽职调查团队明天到位,”沈韵将一叠文件推到他面前,“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调研’从来不止于这些公开信息。”

韩风合上电脑,端起咖啡抿了一口。苦涩的液体滑过喉间,让他的思维更加清晰。“公开调研是给监管和市场看的幌子,”他淡淡道,“真正的尽职调查,发生在会议室之外。”

赵浙远会意地点头:“已经安排好了。李维民今晚在华侨城的蓝楹湾私人会所等我们。”

夜幕降临时,韩风的迈巴赫悄无声息地滑入会所地下车库。这家会员制会所以其隐秘性着称于深圳商界,没有招牌,入口处只有一枚精致的木雕门牌。在李维民助理的引导下,他们穿过一条挂满当代艺术品的走廊,进入一个私密的包间。

李维民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与上次在星耀科技总部见到的那个拘谨的科学家判若两人,此刻他穿着舒适的亚麻衬衫,整个人松弛地陷在沙发里,手边放着一杯威士忌。

“韩总,”他起身握手,语气中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感谢您拨冗前来。”

寒暄过后,韩风直入主题:“李博士,我们对星耀科技的技术实力很有信心,但任何投资决策都需要建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公司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团队状况。”

李维民长叹一声,眼镜后的双眼闪过一丝疲惫:“既然已经决定合作,我也不瞒你们。星耀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人。”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王哲太急于求成,去年强行推动‘灵犀’系列芯片量产,导致现在产品良率只有35%,远低于行业平均的70%。”

沈韵适时递上一份资料:“这是我们拿到的‘灵犀’芯片良率报告。”

李维民略显惊讶地看了一眼,苦笑道:“看来你们已经有所了解。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他压低声音,“为了迎合投资方,王哲默许财务部门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提高到60%,远高于行业的30%。这意味着,公司实际亏损比报表显示的还要严重。”

韩风与沈韵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正是他们需要的关键信息——隐藏在光鲜报表下的财务隐患。

“技术团队方面呢?”韩风继续追问。

“核心团队走了三分之一,”李维民摇头,“最致命的是,首席架构师张明上个月带着整个射频团队投奔了竞争对手。这件事被王哲压了下来,对外宣称是团队外出培训。”

赵浙远迅速在平板电脑上记录着。核心团队流失,特别是成建制的离职,对技术公司而言是致命打击。

谈话持续到深夜,李维民提供了大量未曾公开的内部信息——从技术路线的分歧到管理层的矛盾,从财务处理的灰色地带到客户关系的真实状况。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未来资本运作的筹码。

送走李维民后,韩风团队并没有离开,而是在包间里立即开始梳理刚刚获得的信息。

“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沈韵整理着笔记,“技术瓶颈、团队流失、财务粉饰,这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重创一家科技公司。”

韩风站在窗前,望着深圳湾的夜景,若有所思:“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以现在的估值进入。关键是,哪些问题可以解决,哪些只能掩盖,哪些必须转化为故事的一部分。”

第二天,正式的尽职调查在星耀科技总部展开。韩风团队的八名专业人士——包括财务、法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开始了对公司的全面摸底。这是一场明面上的调研,所有的过程都记录在案,所有的交流都合乎规范。

但在这规范之下,暗流涌动。

“王总,我们对公司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处理有些疑问,”财务专家陈律师翻看着报表,“这个比例似乎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王哲的脸色微变,看了一眼身边的财务总监,才谨慎地回答:“这是因为我们的研发项目商业化前景明确,符合资本化条件。”

另一边,技术团队在实验室里与工程师们交流。赵浙远特意选择在咖啡间与几位年轻工程师闲聊,不经意间提起:“听说张明总监带队去美国培训了?什么时候回来?”

年轻工程师们面面相觑,最终有人小声说:“张总他们...应该不会回来了吧。”

这些细碎的信息,如同拼图一般,逐渐勾勒出星耀科技的真实图景。

当天的调查结束后,韩风特意邀请王哲共进晚餐。餐厅选在深圳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的云顶餐厅,透过落地窗,整个深圳的夜景尽收眼底。

“王总,今天的调研很顺利,”韩风举杯,“团队对星耀的技术实力印象深刻。”

王哲勉强笑了笑,眼神中难掩焦虑:“韩总,明人不说暗话,公司现在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一定能突破瓶颈。”

韩风轻轻摇晃着酒杯,看着杯中红酒的挂壁,不急不缓地说:“资金只是问题的表象。星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一次彻底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