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初夏的清晨,韩风坐在交易室里,目光如炬地盯着屏幕上的豆粕2401合约走势图。账户资金在股指期货分步建仓获胜后已经突破了八百万元大关,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农产品市场有着与金融期货截然不同的交易逻辑。USDA(美国农业部)报告——这个全球农产品交易者每月必读的“圣经”,即将成为他下一个需要征服的战场。
“USDA报告是农产品市场的风向标,它能让平静的湖面瞬间掀起惊涛骇浪。”韩风在交易日志上写下这句话时,正值六月底那个令人难忘的周五夜晚。整个市场都在屏息以待即将发布的USDA种植面积报告和季度库存报告,这种等待让交易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韩风早在两周前就开始为这次报告做准备。他仔细研究了美国主要农业州的天气情况,发现北美平原正遭遇严重干旱,这让他对报告的潜在影响有了初步判断。更关键的是,他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市场对USDA报告的预期往往比报告本身更能驱动价格波动。
六月三十日晚间八点三十分,报告如期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仅为8350万英亩,较3月份的意向面积8750万英亩大幅下调400万英亩,也远低于市场预期的8767万英亩 。与此同时,季度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大豆库存总量为7.96亿蒲式耳,同比减少18% 。
“数字与预期出现了巨大差异!”韩风瞬间意识到这个报告的威力。在报告发布后的短短几分钟内,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美豆主力合约飙升6.2% ,这个涨幅在农产品市场中相当可观。
尽管内心激动,韩风并没有急于在夜盘开盘后立即追多。多年的交易经验告诉他,USDA报告引发的初始波动往往夹杂着过度情绪反应。他需要观察市场的承接力度,寻找更安全的入场点。
整个周末,韩风都在深入研究报告的细节。他发现减量最大的发生在主产区北达科他州和伊利诺伊州,分别调减了95万英亩和85万英亩 。这种主产区的集中减产,意味着影响可能比整体数字显示的更为严重。
周一早上,国内豆粕期货毫无悬念地涨停开盘。韩风没有因为错过开盘机会而懊恼,反而更加冷静地分析着盘面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他在交易日志中写道:“USDA报告后的行情如同海啸,第一波总是最猛烈的,但真正的机会往往在后续的波浪中。”
随后的两个交易日,豆粕价格在短暂调整后继续上攻。韩风注意到,这次的价格上涨与以往不同,伴随着持仓量的持续放大,显示有增量资金在不断入场。更关键的是,现货价格也开始跟随期货上涨,基差保持坚挺,这表明上涨有着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七月五日,韩风等待的入场信号出现了。豆粕价格在连续上涨后出现技术性回调,但在关键支撑位获得强力支撑。他果断在3965元/吨附近建立了第一笔多头仓位,动用了总资金的百分之八作为风险敞口。
“在USDA报告引发的行情中交易,就像在风暴中航行,既要把握风向,又要小心巨浪。”韩风在日志中记录道。他为这笔交易设置了较为宽松的止损,给市场留下了足够的波动空间。
随着行情的发展,韩风不断加深对豆粕基本面的理解。他注意到,除了USDA报告带来的利多影响外,还有多个因素在支撑豆粕价格:人民币贬值提升了进口成本,国内豆粕库存处于历史同期低位,以及生猪存栏量保持高位带来的需求支撑。
七月下旬,市场进入了传统的“天气市”阶段。美国中西部产区的干旱情况持续恶化,美豆优良率一度降至51% 的历史低位。韩风每天密切关注美国农业区的天气预报,就像一位老练的船长观察着海面的变化。
“在农产品市场中,天气是永远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最强的驱动力。”韩风在研究中发现。基于对天气影响的判断,他在价格突破4100元/吨时进行了加仓,将总仓位提升到计划水平。
八月初,行情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考验。美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一波降雨,市场对旱情缓解的预期导致价格回落。韩风的持仓浮盈回撤明显,但他并没有慌乱。通过分析降雨数据,他发现这波降雨量并不充沛,难以根本改变干旱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