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有任何一刻,产生了违背“第一念”的冲动?当时是如何克制的?
· 现有的止损设置和仓位计算,是否有可以优化的地方,以更好地保护本金?
三、 初试锋芒:在恐惧与贪婪中践行“第一念”
新的系统运行不久,考验便接踵而至。
考验一:面对“踏空”的恐惧
一只他长期跟踪的科技股,因突发利好,开盘即大幅高开,并迅速放量上攻。按照旧模式,他会因“错过恐惧”而直接追高。此刻,“风险监控员”立刻启动:“高开太多,短期情绪透支,买入即面临巨大的回落风险。风险回报比极差。”
他感到手心出汗,内心那个旧我在嘶吼:“快买!不然涨停了!”
他深呼吸,调出了“风险预算”计算表。计算结果显示,在如此高的价位和不确定的止损位下,若要满足1.5%的风险预算,他能买入的仓位将微乎其微,几乎不值得参与。
他忍住了。尽管该股最终封死涨停,但他心中没有太多懊悔,反而有一种坚实的平静。他守住了他的“第一念”。第二天,该股大幅低开,追高者全部被套。
考验二:面对“止损”的挣扎
他基于“平台突破”逻辑买入的一只制造业股票,在小幅盈利后,突然遭遇行业利空,股价放量跌回平台内部,他的“逻辑止损位”被触及。
按下卖出键的那一刻,胃部依然有熟悉的抽搐感。但这一次,他没有犹豫。因为“风险第一”的念头先于一切情绪出现了。“逻辑已破坏,继续持有就是赌博。执行纪律,保护本金。”
卖出后,股价继续阴跌。这次,他感受到的不再是“卖飞”的懊恼,而是一种“成功排雷”的庆幸。那1.5%的亏损,被他记录为一次“成功的失败”,是支付给市场的、必要的“保险费用”。
四、 灵魂的烙印:当保本成为本能
日复一日的练习,“风险第一”开始从一种有意识的纪律,慢慢向更深层沉淀。
他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 轻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从容。 因为知道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损失一点点,他能够更加客观、耐心地看待市场的波动,不再因为股价的正常起伏而心惊肉跳。
· 止损,从“割肉”变成了“呼吸”。 它不再是痛苦的,而是像呼吸一样自然,是系统维持生命体征的必要动作。
· 对机会的态度,从“贪婪”变成了“挑剔”。 他像一名谨慎的狙击手,大部分时间都在潜伏和观察,只在自己风险回报比极佳的“甜蜜区”才会扣动扳机。他主动放弃的机会,远多于他抓住的机会。
半年后,他的账户收益率曲线,不再是大起大落的过山车,而是一条在零轴上方、缓慢抬升、伴随着无数微小锯齿的“心电图”。那条线,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地面上。
年终结算,他的年化收益率是 +2.3%。
这个数字,在过去的他看来,是一种耻辱。但此刻,他看着这个数字,眼中却流露出欣慰与自豪。这+2.3%,不是靠运气赌来的,不是靠抓住一两只牛股得来的。它是成百上千次“风险第一”的决策,是无数次对贪婪和恐惧的克制,是无数个1.5%的小额止损和几次有限的让利润奔跑,所累积起来的结果。
它证明了一件事:他那套以“保本”为灵魂的新系统,是有效的,是能够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中稳定生存的。
他在《风险第一》文档的末尾,添上了新的一笔:
“‘风险第一,盈利第二’,它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警觉,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
当保本成为你的本能,市场便再也无法伤害你。你便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不再被波动奴役的自由,不再被情绪左右的自由,从容地、作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参与这场无限游戏的自由。
这+2.3%,是我新生的证明。它很微小,但它代表着,光,已经照了进来。”
---
韩风合上日志,窗外已是阳光普照。他知道,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挑战只会更多。但他的内心无比笃定。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那条最慢,却也最稳的路。而这条路,始于每一个清晨,那名为“风险第一”的第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