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万籁俱寂。韩风没有开灯,只有电脑屏幕的光映照着他平静而专注的脸。他面前,不是纷乱的K线图,也不是具体的个股分析,而是一张巨大的、空白的思维导图。这将是他的第四次,也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系统的一次全局审视。
前三次审视,他分别聚焦于“技术指标的失效”、“仓位管理的缺失”和“知行合一的鸿沟”。那些是点与线的修复,是战术层面的修补。而这一次,他要进行的是一次哲学层面的升维,一次从“交易系统”到“交易生命体”的彻底重构。
一、 基石重审:我的系统哲学是什么?
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不再是“我的系统用什么指标”,而是 “我的系统,建立在什么样的世界观之上?”
· 第一次审视时,他的世界观是 “市场是可认知、可预测的” 。他相信通过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像解数学题一样找到市场的“正确答案”。
· 第二次审视时,他的世界观崩塌为 “市场是混沌而危险的” 。他转而寻求用仓位和止损来构筑堡垒,进行被动防御。
· 第三次审视时,他陷入二元对立,在“认知”与“不可知”之间摇摆挣扎。
如今,经历了“反脆弱”的洗礼,他的核心哲学终于稳固下来:
“市场是一个复杂、动态且永远存在不确定性的生态系统。我无法预测其短期路径,但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具有韧性和反脆弱特性的系统,在其中识别并利用那些具有非对称风险回报比的机会,从而实现长期概率意义上的胜利。”
这意味着,他的系统从此将建立在 “概率思维”、“风险优先”和“应对重于预测” 这三大基石之上。
二、 系统要素的升维整合
他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再是视为独立的模块,而是看作一个有机生命体的不同器官,审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
1. 择时系统(系统的眼睛与神经末梢)
· 过去: 依赖单一的、过度优化的技术指标(如特定的均线组合、Acd金叉),追求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的“圣杯”。
· 现在: 采用 “多因子、多周期共振” 的模糊正确原则。
· 趋势过滤器: 用周线级别的EA(指数平均数指标)来判断市场整体处于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决定总体仓位水平。这是战略方向。
· 入场触发器: 在趋势过滤器的框架下,结合日线级别的“结构突破”(如平台整理后放量)、以及“动能确认”(如RSI从超卖区回升至强势区)。不追求绝对精准,只追求“概率优势”。
· 市场情绪计: 加入广度指标(如上涨家数\/下跌家数)、波动率指数(如VIx恐惧指数)作为反向参考,在市场极度乐观时警惕,在极度悲观时关注。
2. 选股系统(系统的狩猎范围)
· 过去: 要么盲目追逐题材热点,要么陷入“价值陷阱”死扛不放。
· 现在: 建立 “三层漏斗式” 的选股模型,将机会分为三类,对应不同的策略和仓位:
· 核心层(“果园”)- 深度价值与成长股:
· 标准: 经过严格基本面分析,行业空间大、竞争格局好、财务稳健、管理层可靠。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 策略: 极端耐心,左侧分批布局,意图持有数年。仓位占大头,但单一个股有严格上限(如5%)。除非逻辑彻底颠覆,否则不因股价波动轻易卖出。这是系统的压舱石,追求的是长期复利。
· 交易层(“猎场”)- 趋势动量股:
· 标准: 符合择时系统信号,处于明确的上升趋势中,有基本面催化剂(如业绩超预期、行业景气度提升)或强烈的资金共识。
· 策略: 严格按照“风险预算”法则入场,动态止盈,破位坚决止损。这是系统的主要利润来源,追求的是中期波段收益。
· 投机\/机会层(“雷区”与“彩票”)- 短线套利与反脆弱机会:
· 标准: 市场极端恐慌后的超跌反弹、重大事件驱动(如期权到期日、财报季)、或极小仓位的期权博弈。
· 策略: 仓位极轻(总仓位的1%-3%),止损极其迅速,盈亏比要求极高。这是系统的“嗅觉器官”和“彩票”,用于保持市场敏感度并博取意外高收益,即使全部亏光也不伤根本。
3. 仓位与风险管理系统(系统的心脏与免疫系统)
这是此次审视的重中之重,是“反脆弱”理念的集中体现。
· 全局仓位管理(战略防御):
· 牛市(趋势过滤器确认): 总仓位60%-80%。
· 震荡市: 总仓位30%-50%。
· 熊市: 总仓位0%-20%,甚至空仓。空仓是一种积极的、强大的仓位。
· 个股仓位管理(战术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