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交易软件那个最核心、也最容易被误解的区域——盈亏数字的跳动上。过去,他的目光是线性的,贪婪地追随着每一个向上的跳动,恐惧地躲避着每一个向下的闪烁。他的整个世界,被简化成了“收益”这一个维度。风险,对他而言,只是一个存在于书本理论中的、模糊而遥远的背景音。
直到巨亏的洪流将他淹没,他才在窒息中幡然醒悟:他过去对风险与收益的理解,不仅是肤浅的,甚至是完全本末倒置的。市场给他上的最昂贵的一课,就是逼迫他撕碎教科书上的定义,用自己的血泪,去重新书写这两个词的真正含义。
一、 解构:传统“风险-收益”观的陷阱
在经典的金融学教科书里,风险与收益被描绘成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这幅看似完美的理论图景,在韩风的实战中,却成了最危险的陷阱。
1. “高风险”绝不等于“高收益”
这是他付出最惨痛代价才明白的真理。他将“高风险”错误地等同于“高赔率”,并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愿意承受巨大的波动和潜在的亏损,就理应获得巨大的回报。
· 在融创中国、江特电机上,他承受了股价腰斩、乃至暴跌60%以上的“高风险”,他得到的不是“高收益”,而是确定的、毁灭性的巨额亏损。
· 在中文在线、翠微股份的追高博弈中,他承受了日内巨震、天地板的“高风险”,换来的同样是资产的快速缩水。
他恍然大悟:市场上充斥着无数“高风险、低收益”甚至“高风险、负收益”的陷阱。 盲目地追求高风险,更像是一种自杀行为,而非致富途径。传统的理论只描述了二者在统计上可能存在的正相关性,却从未保证过个体在单次冒险中能获得回报。
2. 对“风险”的认知狭隘化
过去,韩风对风险的认知,几乎完全等同于 “价格波动的风险”(beta风险)。他只看股价涨跌的幅度,却忽略了更多维度的、更致命的风险:
· 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 这是最极致的风险。当你看错公司基本面,或是在极端杠杆下爆仓,本金将永久消失,再无翻盘可能。融创、江特就无限逼近这种风险。
· 流动性风险: 在股灾或个股闪崩时,你无法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只能眼睁睁看着跌停板上的封单,承受亏损的扩大。这曾在翠微股份上让他体会深刻。
· 认知风险: 这是根源性的风险。基于错误的知识、有缺陷的系统、失控的情绪所做的决策,其风险在决策那一刻就已注定,与后续股价波动无关。这是他所有失败的总根源。
· 机会成本风险: 将资金和精力长期冻结在一笔错误的、无望的交易中(如华兰生物),从而错过了市场上其他真正的机会。这是一种沉默的、但同样巨大的损失。
当他只盯着价格波动时,他就像一个只关心风速,却忽略了冰山、暗礁和自身船体状况的船长。
二、 重构:新的风险观——可控、可量化、可管理
巨亏之后,韩风对“风险”的定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风险,不再是他为了追求收益而必须忍受的“代价”,而是他必须主动识别、精确衡量、并严格管理的“敌人”。
1. 风险的第一性原则:生存至上
他将“活下去”作为所有交易决策的最高准则。任何可能引致本金永久性重大损失的行为,无论其潜在收益多么诱人,都必须无条件禁止。这直接衍生出几条铁律:
· 永不杠杆: 杜绝一切形式的场外配资、融资融券(在能力未达到极致之前),因为杠杆放大的不仅是收益,更是死亡的速度。
· 单一风险暴露极限: 任何单一投资品种的仓位,不得超过总资金的一个固定比例(如10%-20%),确保没有任何一次错误能带来致命打击。
· 无条件止损: 将止损视为与火灾警报器同等重要的安全装置。它不保证你能赚钱,但能保证你在火灾(巨亏)蔓延时,有机会逃生。
2. 风险的核心:不是波动,而是“错误”
韩风开始将风险管理的焦点,从事后的“价格波动”,前置到事中的“决策过程”和事前的“系统构建”上。
· 过程风险 > 结果风险: 一笔因情绪化追高而盈利的交易,其“过程风险”是极高的,因为它鼓励了错误的行为,为未来的巨亏埋下种子。相反,一笔因严格执行系统而止损的交易,其“过程风险”是低的,是健康的,尽管它的“结果”是亏损。
· 系统风险 > 个体风险: 一个存在过度优化、逻辑漏洞的交易系统,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源。修复系统,远比在单次交易中祈祷更重要。
他现在追求的,不是不亏损,而是只亏损“正确的亏损”——即系统内、计划内的、小额的亏损。
三、 重构:新的收益观——稳定、可持续、源于风险控制
相应地,他对“收益”的认知也发生了颠覆。
1. 收益的来源:不是预测,而是风控
他曾经认为,收益来源于精准的预测,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现在他明白了,那是神的工作,不是人能做到的。凡人的收益,其实来源于对风险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