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阳之围解除,慕容克退兵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江东。与之相伴的,是“分段转运法”与“滚木运粮车”在后勤保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传奇故事。尽管朝廷邸报和官方文书对此语焉不详,只归功于陛下圣明与将士用命,但真正的内情,却在上层士族与将门之间悄然流传。
“谢家麒麟儿,竟有如此经世之才!”
“听闻那‘滚木运粮车’构思精妙,于泥泞之中如履平地,真乃巧夺天工!”
“岂止是器械之利?那化整为零、分段接力的转运法门,才是真正的大手笔!统筹谋划之能,非同小可!”
建康城的茶楼酒肆、世家园林之中,谢琰的名字被频频提及,赞誉之声不绝。他本就出身陈郡谢氏,身份高贵,如今又展现出如此卓越的实务能力与战略眼光,瞬间成为江东年轻一代中最耀眼的明星,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在一些更核心的圈子里,另一个名字,也开始若隐若现。
“据闻,谢琰公子身边,有一奇人异士,姓林名默,年未弱冠,那转运法与运粮车,皆出自其手。”
“林默?何方神圣?竟未曾听闻?”
“来历颇为神秘,只知是谢琰公子偶然从市井中发掘,此前似在为其打理织锦商事,亦有不凡建树。”
“市井之中,竟有如此大才?谢琰公子,当真慧眼如炬!”
这些议论,如同细微的涟漪,在高层圈子里扩散。林默这个名字,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起了诸多猜测与好奇。
这股风,自然也吹回了谢府。
如今的林默,已从漱墨斋后院的杂物房,搬到了听竹轩附近一座独立的小院“静思堂”。这是谢琰亲自赐下的居所,虽不奢华,却清幽雅致,更配有数名仆役伺候,待遇已远超寻常门客。那枚青玉令牌,赋予了他调动部分谢氏资源的实权,虽非官职,却比许多虚职更令人忌惮。
府中众人再见他时,目光已截然不同。曾经的轻视、嫉妒、乃至幸灾乐祸,尽数化为了敬畏、讨好,甚至是一丝恐惧。尤其是西院之人,远远见到他,便下意识地低头避让,连那位三公子谢玹,几次在府中偶遇,也只是面色阴沉地冷哼一声,匆匆离去,再不敢有丝毫挑衅之举。龙王庙的鲜血与历阳的功绩,如同两道无形的光环,将林默笼罩,令人不敢逼视。
就连一向严肃的赵掌阁,如今见到林默,也会主动颔首致意,偶尔还会拿着一些古籍中的疑难杂句前来探讨,态度已然平辈论交。而石虎、侯三等人,更是死心塌地,将林默视若神明。
这一日,静思堂内,林默正伏案绘制一幅改进后的织机图样。经过历阳一役,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技术的力量,决心将更多精力投注于此。新织锦的工艺需要标准化,效率也需进一步提升。
“林先生,公子有请。”一名小厮在门外恭敬禀报。称呼已从“管事”变成了更为尊敬的“先生”。
林默放下笔,整理了一下衣袍,随着小厮前往听竹轩。
书房内,除了谢琰,还坐着一位身着青色儒袍、年约四旬、气质儒雅的中年文士。此人林默见过几次,是谢琰颇为倚重的首席谋士,姓顾名恺之,精通经史,尤善谋略,平日里颇为清高,等闲不与人交往。
见到林默进来,顾恺之竟主动站起身,微笑着拱手道:“林先生来了。”
林默心中微讶,连忙还礼:“顾先生折煞林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