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这个词,从一个搞个体户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来,带着一种奇特的郑重和力量,让李母愣住了。
“至于负担……”李铁柱深吸一口气,脸上浮现出属于他这个年纪、却又超越这个年纪的狠劲和自信,“只要人是对的,劲儿是往一处使的,再重的担子,两个人扛,也比一个人轻省!她家的困难是暂时的,等咱生意再上一个台阶,那点药费、学费,还算个事吗?”
他看着母亲,眼神恳切而坚定:“娘,我看重的不是她家现在有啥,我看重的是她王亚茹这个人!是她的心气,她的能耐,她跟我并肩往前闯的那股劲!”
一番话,条分缕析,有情有理,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更有对未来的强大自信。他将婚姻从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提升到了“事业与人生合伙人”的高度。
李母彻底沉默了。她看着儿子,看着他眼中那簇因为谈及未来和那个特定的人而燃烧起来的火焰,看着她曾经需要护在羽翼下的雏鸟,如今已经能如此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天空和伴侣。
她忽然发现,自己那些基于过往贫苦经验而产生的担忧,在儿子这番格局宏大的“道理”面前,显得那么……短浅和无力。
儿子看到的,不仅仅是锅碗瓢盆,是一个能与他共同开创局面的“战友”。这份见识,让她这当娘的,都感到有些心惊,又有些莫名的自豪。
屋子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秋虫在窗外不知疲倦地鸣叫。
李母低下头,重新拿起那只纳了一半的鞋底,手指摩挲着粗硬的布料,久久没有说话。
李铁柱也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等待着。他知道,母亲需要时间消化。
不知过了多久,李母才极轻极轻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有释然,有妥协,更有一种放下重担后的轻松。
她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着儿子,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却清晰地传入李铁柱耳中:
“行吧……你大了,翅膀硬了,看得比娘远……”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起来,带着母亲的最后叮嘱:
“既然你认准了,娘也不当那恶人。亚茹那孩子……不容易,你既有了这心思,往后就得拿出真心待人家,可不能学着那些混账东西,有点钱就瞎胡闹!得认认真真的,负起责来!”
“娘!您放心!”李铁柱心头一块大石轰然落地,他重重应下,脸上绽放出如释重负又充满喜悦的光芒,“您儿子不是那样的人!我肯定对亚茹好!”
煤油灯下,母子二人相视一笑。一场关于未来、关于婚姻、关于责任的交心,在这静谧的秋夜里,悄然完成。
李母知道,这个家,即将迎来一位新的、重要的成员。而李铁柱知道,他通往未来的路上,终于获得了母亲最坚实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