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 第200章 指挥部岩洞内的生死抉择

第200章 指挥部岩洞内的生死抉择(1 / 2)

民国二十七年三月十一日,清晨。仙霞岭“黑龙潭”核心阵地,在日军“铁幕”系统第二次、更加猛烈精准的炮火急袭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绝望。重型爆破弹如同冰雹般砸落,地动山摇,碎石横飞,火光冲天。联军指挥部岩洞剧烈摇晃,顶部岩块簌簌落下,通讯中断,与前线的联系被切断,伤亡惨重。日军似乎掌握了精确坐标,炮火正朝着指挥部所在区域延伸覆盖。联军总指挥宋希濂和他的指挥机构,连同这支部队最后的希望,被推到了万丈悬崖的边缘。

岩洞内,汽灯在爆炸气浪中疯狂摇曳,忽明忽暗,映照着一张张沾满尘土、写满惊怒的面孔。宋希濂、周明远、陈海涛、赵锡田(重伤倚靠)、马富贵、李慕华、徐锐、王民生等人,在卫兵掩护下,紧贴岩壁,躲避着不断落下的碎石。

“电话线全断了!”

“电台被炸毁一部!干扰太强,联系不上前沿!”

“警卫排伤亡过半!洞口被部分塌方堵塞!”

坏消息接踵而至。每一次剧烈的爆炸,都让岩洞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仿佛下一刻就要彻底崩塌。

王传魁旅长连滚带爬地冲进来,帽子丢了,满脸是血(被碎石划伤),声音变调地尖叫:“宋总指挥!陈司令!顶不住了!鬼子炮火太猛了!我的指挥部也被砸了!弟兄们死伤狼藉!这地方不能待了!快撤吧!再不撤,全得埋在这里!”

马富贵团长一边咳嗽一边怒吼:“撤?往哪儿撤?后面是悬崖!出去就是鬼子炮火的靶子!”

赵锡田挣扎着抬起头,虚弱但坚定地说:“不能慌!指挥部一动,军心就散了!必须稳住!”

陈海涛司令员抹去脸上的灰土,冷静分析:“鬼子炮火如此精准,肯定有特务指示目标或者用了新的观测手段。指挥部位置可能已暴露。但盲目转移更危险。当务之急是恢复通讯,弄清前沿情况,判断敌军步兵动向!”

周明远政委对着试图修复电台的通讯兵大喊:“快!抢修电台!哪怕只能发出一句话!” 又对徐锐命令:“立即带人清查内部,看有没有可疑信号或人员!严防敌特引导炮火!”

李慕华焦急地报告:“炮火来自多个方向,覆盖极广,‘铁幕’系统全面发动了!必须尽快找到其观测点或指挥所!”

宋希濂背靠冰冷的岩壁,爆炸的火光在他坚毅的脸上明灭不定。他深吸一口充满硝烟和尘土的气味,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混乱的指挥部,落在摊在桌上、已被尘土覆盖的地图上。

“慌什么!” 他一声低吼,压过了爆炸的余音,洞内瞬间安静下来。“鬼子想炸死我们,没那么容易!”

他快速决断,语速快如爆豆:“一、指挥部立即转移!但不是撤退! 周政委、陈司令,你们带领非战斗人员和伤员,由警卫连掩护,立即从备用秘密通道,转移到后山‘鹰巢’洞穴!那里更隐蔽!李参谋、徐科长随行,尽快恢复通讯!”

“二、前敌指挥所前移! 马团长,你跟我走!带上还能动的参谋和通讯兵,我们上‘黑龙潭’南侧‘望夫石’!那里地势高,能观察全局,炮火不易直接命中!赵团长,你伤重,跟周政委转移!”

“三、全力恢复通讯,弄清敌情! 所有通讯兵,想尽一切办法,接通前沿各阵地电话线!派出徒步通讯员,不惜代价,摸到各团部,传达命令:各自为战,死守阵地,尤其要提防炮火后敌步兵冲锋!重点狙杀敌军官和炮兵观察员!”

“四、‘破障’小组行动不变! 高天亮他们应该已经出动!他们的任务是关键!相信他们!”

“五、内部紧急甄别! 徐科长留人彻底清查指挥部原址及周边,搜寻可疑信号源或人员!王传魁旅长,你部立即整顿队伍,向指挥部新位置靠拢,并负责侧翼安全!”

“同志们!”宋希濂目光扫过众人,“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指挥部在,旗帜在!人在,阵地在!执行命令!”

“是!”众人被宋希濂的镇定感染,迅速行动。周明远、陈海涛组织转移,马富贵集合参谋,宋希濂抓起一支冲锋枪,率先冲向洞口。

指挥部人员冒着不断落下的炮弹,艰难地通过被塌方堵塞近半的洞口。外面已是火光一片,惨不忍睹。原后勤点、伤员隐蔽所被直接命中,一片狼藉。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和焦糊味。官兵们搀扶着伤员,在弹坑间跳跃奔跑,冲向新的指挥位置。

宋希濂在奔跑中,沟通系统,看到因在绝境中果断转移、稳定军心获得的紧急积分,进行了针对指挥系统生存和通讯恢复的极限兑换:

【兑换:“野战电话线(被复线)”x10公里,“电话单机”x20部,“蓄电池”x50组,“手摇发电机”x5台,“信号枪及信号弹”x10套,“双筒望远镜”x20具,“急救包”x500个,“高能量巧克力”x1000块。】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出现在转移途中及“望夫石”位置(解释为紧急启用秘密储备及抢运)。】

这批物资,特别是通讯器材和望远镜,对恢复指挥至关重要。

南京,日军司令部。山本旅团长向松井石根大将兴奋报告:“‘铁幕’二次打击效果显着!敌指挥部区域遭毁灭性炮击,通讯中断,一片混乱!敌指挥系统已瘫痪!” 松井大喜:“哟西!命令步兵,全力进攻!一举歼灭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