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十六日,夜幕低垂,笼罩着仙霞岭“黑龙潭”山谷。营地中,白日里因药品送达和新四军即将会谈消息带来的振奋,已然被一种焦灼的等待和隐隐的不安所取代。周明远、陈致远、刘久山等人前往“望夫崖”与新四军会谈,至今未归,音讯全无。东北方向“穿山甲”部地盘上出现的可疑便衣,以及西方隐约传来的枪炮声,更是如同鬼魅般搅动着夜色,预示着平静之下汹涌的暗流。宋希濂伫立在指挥部岩洞口,望着漆黑的山峦,眉宇间凝结着化不开的凝重。
岩洞内,汽灯的光晕在人们焦虑的脸上跳跃。宋希濂、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李慕华、徐锐、王民生等人围坐,气氛压抑。中间的地图上,“望夫崖”被红圈标注,几条可能的回归路线用虚线画出。
“已经过了一天一夜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张云鹤烦躁地踱步,“会不会出事了?新四军会不会……设了套?”
赵锡田相对沉稳,但语气也透着担忧:“‘望夫崖’地势险要,路途不近,往返需时。但按计划,最迟今晨也该有信使回报。确实反常。是否派侦察小队沿路接应一下?”
李慕华汇报最新情报:“我们的侦听站发现,昨日夜间至今,日军池田旅团下属的电台活动异常活跃,特别是其所属的‘挺进杀人队’(特种作战单位)频率,有密集指令发出,内容加密,但指向性似乎与我们所在区域有关。另外,西方方向的枪炮声,经分析,可能是日军在扫荡仙霞岭西南边缘的村庄,旨在清乡并切断我们可能的外援。”
徐锐补充内部监控情况:“对‘穿山甲’部的监视发现,其部分人员调动频繁,尤其是靠近我方一侧的哨卡增加了人手,但未见明显攻击姿态。释放回去的俘虏透露,‘穿山甲’近日与一些陌生人来往密切,行踪诡秘。”
王民生忧心内部:“官兵们都在私下议论周政委他们此行,担忧情绪在蔓延。药品虽到,但存量日少,粮食又告急,若外部联系再出问题,军心恐生动摇。”
众人意见纷纷,焦点集中在周明远一行的安危、日军的异常动向以及“穿山甲”的意图上。
宋希濂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地图上“望夫崖”的位置,大脑飞速运转。各种可能性在他脑中交织:会谈顺利但因故耽搁?会谈破裂发生冲突?途中遭遇日军或土匪袭击?或是更坏的结局……
良久,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不能干等!必须主动应对,做最坏的打算!”
他部署道:“一、立即派出接应部队: 张团长!你亲自带领你团特务连和一个加强排,配备最好的武器和通讯器材,连夜出发,沿预定路线向‘望夫崖’方向搜索接应!遇到周政委他们,立即护送回营!若遇敌情,果断处置,以接应人员安全为第一要务!保持电台联系!”
“二、全面加强营地戒备: 赵团长、马团长!营地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所有岗哨双倍加强,暗哨前出至三里地,控制所有制高点!炮兵连进入预设阵地!严防日军特种部队渗透袭击或‘穿山甲’部趁火打劫!”
“三、继续加强情报侦察: 李参谋,集中所有侦听力量,重点破译日军‘挺进队’的通讯,务必摸清其动向!同时,加强对‘穿山甲’部及其周边区域的无线电和人力侦察,弄清那些‘便衣’的身份!”
“四、稳定内部,准备应变: 王处长,组织政工人员下到连队,向官兵说明周政委他们因路途和会谈可能延误,稳定情绪。同时,秘密做好应急疏散和坚守阵地的两手准备!徐科长,内紧外松,严密监控内部,防止有人散播谣言或趁机作乱!”
“同志们!”宋希濂声音低沉而有力,“越是非常时期,越要沉着冷静!周政委、刘司令他们久经考验,必能化险为夷!我们要做的,就是守好家,等他们回来!执行命令!”
“是!”众人领命,迅速行动。张云鹤立即点齐人马,消失在夜色中。
张云鹤率领的接应部队,如同利剑般刺入沉沉的夜幕。他们打着手电,牵着军犬,沿着崎岖的山路,仔细搜索着任何可能的痕迹。山高林密,夜黑风高,搜索进展缓慢,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有效应对危机、稳定部队获得的积分,进行了针对夜间侦察与应急防御的专项兑换:
“兑换:“大功率远程探照灯(野战便携式)”x4台,“夜视望远镜(微光) ”x10具,“强光信号弹(多种颜色)”x100发,“防步兵跳雷”x50枚,“单兵急救包(加强版)”x500个,“高能量压缩口粮(三日份)”x2000人份,“营地警报系统(简易绊发) ”x20套。”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配发至接应部队和营地警戒单位(解释为战前储备的特种装备及紧急启用)。”
这批装备,特别是探照灯、夜视镜和跳雷,极大提升了夜间侦察、警戒和防御能力。
南京,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特高课长向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汇报:“将军阁下,根据内线密报和空中侦察综合分析,潜入仙霞岭的支那军残部,似已与共产党新四军取得接触,意图合流。其指挥部目前位于‘黑龙潭’地区,守备相对空虚(因其部分要员外出会谈)。其与当地土匪‘穿山甲’部关系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