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共商御敌(1 / 2)

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二十五日,破晓。白际山黑龙潭地区笼罩在凛冽的晨雾中。天目山部队与共产党皖浙赣边区游击队的意外接触与合作,如同在绝境中凿开了一丝缝隙。然而,这微弱的希望之光,立刻被紧随而至的危机所笼罩——日军池田联队一部精锐,正循着踪迹猛扑过来。两支政治信仰不同、互存疑虑的武装力量,如何在日军的铁蹄下求同存异,携手突围?这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智慧与胸襟。

黑龙潭东南侧一处隐秘的岩洞内,汽灯的光芒映照着两张拼凑起来的粗糙木桌。桌旁,两军领导人首次坐到了一起。天目山师部方面: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游击队方面:司令员刘久山(一位面容黝黑、目光锐利的中年汉子)、政委陈致远(戴着眼镜,神色沉稳)、参谋长吴铁锤(身材魁梧,一脸彪悍)。气氛凝重而微妙,空气中弥漫着烟草味和一丝难以言表的隔阂。

刘久山首先开口,声音洪亮,带着山里人的直率:“宋师长,周政委,情况紧急,客套话就不说了!鬼子一个加强大队,配属迫击炮和重机枪,顺着我们运粮队的痕迹撵上来了,离这不到二十里地!他们装备好,速度快,硬碰硬咱们吃亏!我的意见是,不能让他们咬住,必须立刻转移!”

宋希濂沉稳点头:“刘司令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跳出合围。但往哪里走?怎么走?贵部熟悉地形,有何高见?”

陈致远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但条理清晰:“宋师长,我们分析,鬼子这次是奔着合围贵部主力来的,兵力集中,来势汹汹。黑龙潭往北是悬崖绝壁,往东是鬼子来的方向,往南地形开阔易被空中侦察。唯一生路,是向西,穿过‘迷魂涧’,进入野猪岭腹地。那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大部队展不开,利于我们周旋。但路极其难走,后勤补给是最大问题。”

张云鹤眉头紧锁:“迷魂涧?野猪岭?听着就险!我们部队连续作战行军,疲惫不堪,伤员又多,能过得去吗?粮食还能撑几天?”

吴铁锤一拍桌子,嗓门很大:“怕个鸟!路是难走,但鬼子汽车大炮更抓瞎!我们游击队常年在里面钻,熟得很!粮食不够,山里野果、野菜、猎物也能顶一阵!总比留在这里当活靶子强!”

赵锡田相对谨慎:“刘司令,吴参谋长,贵部好意心领。但两军初次配合,通讯、指挥、战术协同都需要磨合。仓促进入复杂地域,万一被鬼子截断分割,后果不堪设想。是否可以考虑,在迷魂涧入口有利地形设伏,挫其锋芒,再从容转移?”

李慕华补充情报角度:“我们截获的电文显示,日军此次行动得到了空中支援,且催促甚急,意在速战速决。若不能迅速摆脱,一旦被其粘住,周边日军闻讯合围,就真的危险了。”

周明远敏锐地注意到合作的关键:“我同意迅速转移。但两军合作,贵在坦诚与协同。我建议,立即成立联合临时指挥部,统一指挥此次突围行动。指挥权可按战线或任务区分,但必须号令统一,步调一致!同时,政治工作要跟上,向双方官兵讲明合作抗日的大义,避免摩擦!”

刘久山爽快道:“周政委说得在理!打鬼子是头等大事!我老刘拥护成立联合指挥部,宋师长经验丰富,主力作战强,可以总揽全局!我们游击队熟悉地形,负责带路和侧翼掩护!具体打法,咱们一起商量!”

宋希濂见对方态度诚恳,心中稍定,决断道:“好!既然目标一致,就要同心协力!我提议:立即成立‘联合突围指挥部’,我任总指挥,刘司令任副总指挥,周政委、陈政委负责政治协调和军民工作。方针是:快速转移,隐蔽行踪,利用地形,摆脱追敌!”

他具体部署:“一、行军序列: 游击队派出精干向导小组为先导,熟悉路径;天目山前卫团(赵锡田团)紧随,负责开路和警戒;联合指挥部、直属队、后勤机关、伤员居中;游击队主力负责侧翼掩护和断后;天目山后卫团(马富贵团)协同断后,交替掩护。”

“二、通讯联络: 双方抽调可靠人员,组成联合通讯班,使用简易信号(哨音、旗语、火光)和指定联络员,确保指令畅通。”

“三、后勤保障: 粮食统一调配,优先保障伤员和一线官兵。游击队贡献的粮食计入总数,由联合指挥部王民生处长统一管理。”

“四、应急方案: 若途中与敌遭遇,以摆脱为主,避免缠斗。若被迫接战,按预定区域划分阻击任务,相互策应。”

“诸位,”宋希濂目光扫过双方人员,“今日之合,是为抗日救国!望我等精诚团结,共度难关!行动!”

“是!”众人齐声领命,尽管眼神中仍有疑虑,但抗日的共同目标将暂时他们凝聚在一起。

命令下达,两支队伍迅速整合,开始了向迷魂涧的艰难转移。游击队战士身手矫健,穿梭于密林峭壁之间,如履平地。而天目山部队虽疲惫,但纪律严明,装备相对整齐,保持着行军阵列。起初,双方官兵难免有些生疏和隔阂,交流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险要地段互相搭手帮扶、共享有限的水源干粮时,那种同为抗日军人的情谊开始悄然滋生。行军速度虽然因地形和队伍庞大而缓慢,但总体上井然有序。

与此同时,日军池田联队下属的冈本少佐率领的加强大队,正沿着发现的踪迹快速推进。骑兵斥候不断回报前方发现大军行进的痕迹。

“报告少佐!支那军似乎与土八路合流,正向西面山区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