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汇流(2 / 2)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出现(解释为最后的战略储备及就地取材制作)。】

这批物资杯水车薪,但勉强维持了部队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工兵铲和生存手册提升了野外生存能力。

南京,日军司令部。池田联队长向旅团长报告:“阁下,挺进队失去联系,航空侦察发现支那军主力似已进入白际山最深处‘黑龙潭’区域,地形极其复杂,大部队行动困难。伪军骑兵已在北面隘口设卡。”

旅团长命令:“八嘎!绝不能让他们跑掉!命令池田,以大队为单位,分进合击,逐步压缩!调用山地部队和航空兵,加强侦察和轰炸!封锁所有出口,困死他们!同时,加大政治诱降力度!”

重庆,军委会。参谋将天目山部队的求援电文呈上,长官瞥了一眼,冷淡道:“电告宋希濂,皖南接应确有困难,望其自行克服,伺机突围。物资援助,暂无可能。” 冷漠的态度,预示着被当作弃子的命运。

傍晚,高天亮带回先遣组。他们满脸疲惫,但眼神中带着一丝兴奋和肯定。

“师座,政委!查看了!是真的!”高天亮汇报道,“游击队规模不大,约四五百人,装备简陋,多是老套筒、土枪,但精神头很足,和当地老乡关系融洽,确是一支抗日的队伍!他们的驻地很隐蔽,囤积了一些粮食和草药。刘司令表示,只要我们能真心抗日,他们愿意倾其所有帮忙!我看……不像有诈!”

消息传来,指挥部众人稍稍松了口气,但疑虑并未完全消除。

在得到先遣组相对肯定的回报后,宋希濂与周明远经过紧急磋商,决定冒险一试。通过老王联络,约定在“黑龙潭”边缘一处名为“鹰嘴石”的险要地点,与游击队司令员刘久山进行秘密会面。

会面在高度戒备下进行。刘久山是一位四十多岁、面容黝黑、目光炯炯的汉子,穿着打补丁的灰布军装,身后只跟了两名警卫。宋希濂这边,周明远、高天亮陪同。

没有寒暄,开门见山。

“宋师长,周政委,久仰了!你们在天目山打得好!是条汉子!”刘久山声音洪亮,带着江湖气,“听说你们现在有难处,我老刘不能看着打鬼子的队伍被小鬼子困死!粮食不多,但够你们救急!路不好走,但我们熟!”

宋希濂表示感谢,但直指核心:“刘司令深明大义,宋某感激!但贵部条件也艰苦,如此相助,需要我等如何回报?”

刘久山一摆手:“回报?打鬼子就是最好的回报!说实话,我看重你们是正规军,能打!希望以后能互相照应,情报共享,配合作战,在这皖浙赣边区,给小鬼子多点颜色看!当然,你们归你们重庆管,我们听延安的,井水不犯河水,抗日是第一!”

态度坦诚,条件合理。宋希濂与周明远交换眼神,初步达成了口头协议:游击队提供一批紧急粮草和向导,帮助转移伤员;天目山部队则承诺共享军事情报,在必要时配合作战,并赠送一批缴获的日造步枪和弹药作为交换(系统装备合理化来源)。

当夜,游击队的运输队冒着风险,送来了几十担玉米、红薯干和一批草药。虽然数量有限,但无疑是雪中送炭,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部分重伤员被秘密转移至游击队控制的山区农户家中安置。

消息在部队中传开,引起了复杂反响。大部分官兵感激救命之恩,认为共产党讲义气。但也有部分军官和士兵心存疑虑,担心被“赤化”,思想产生波动。周明远立即加强政治工作,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暂时稳定了局面。

一月二十四日的黎明,部队得到了短暂的喘息,士气有所回升。在游击队向导的指引下,开始向一条更加隐秘的路线移动,试图跳出日军的合围圈。

然而,就在部队准备出发时,徐锐急匆匆赶来,脸色严峻:“师座!政委!我们截获并破译了日军池田联队一部电台讯号,他们似乎……似乎捕捉到了游击队活动的踪迹,判断我军可能与‘土八路’接触,正调整部署,派出一支精锐大队,尾随游击队运输队的痕迹,向‘黑龙潭’扑来!同时,航空兵活动加剧!”

合作带来了生机,但也可能暴露了目标!日军新的进攻,已迫在眉睫!

宋希濂目光一凛,看向游击队向导:“通知刘司令,鬼子可能摸过来了!让他们赶紧转移!” 随即对部下命令:“全军加速前进!后卫部队加强警戒,准备战斗!”

刚刚看到的希望之光,瞬间又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天目山部队与共产党游击队的意外汇流,能否冲破日军的重重围剿?新的考验,骤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