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应对生死危机(2 / 2)

美联社记者詹姆斯在专人严密防护下,得以在封锁线外围远远观察。他看到的是忙碌而悲壮的景象:医护人员疲惫不堪的身影,士兵们坚定的值守,以及远处村庄死寂中升起的消毒烟雾。他放下了相机,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脸色苍白,手指微微颤抖。他看到的,是一场无声的屠杀,更是一场顽强的求生。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果断应对疫情和稳定民心获得的积分,毫不犹豫地进行了针对细菌战防御的极限兑换,将几乎所有积分投入:

【兑换:“大型高压蒸汽消毒锅”x3台,“高效漂白粉(饮用水消毒)”x1.5吨,“医用橡胶手套”x800双,“静脉注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x1500升,“磺胺嘧啶”x片,“防疫隔离帐篷”x80顶,“简易担架”x300副,“高音喇叭(用于远程宣传指挥)”x25个。】

【叮!兑换成功!物资已合理化送达后勤中心及医疗队(解释为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紧急通道部分援助及重庆方面星夜驰援)。】

这批关键物资的到来,尤其是消毒锅、漂白粉和生理盐水,如同雪中送炭,暂时稳住了濒临崩溃的医疗防线,为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傍晚,李慕华收到了“戚七”通过秘密渠道传来的密电:“疫情报告及证据已通过特殊渠道紧急发出。然日军舆论封锁极严,国际反响需时间发酵。组织的一批关键药品(霍乱抗血清)在运输途中遭敌特破坏,损失惨重!正不惜代价筹措第二批,但抵达需时日。万望坚持!詹姆斯先生首篇报道电文已发回其总部,题为《无声的屠杀:日军细菌战下的中国村庄》。”

南京,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特高课长向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汇报:“司令官阁下,‘樱花’计划初步效果显着,天目山支那军已陷入混乱,其国际形象受损。然,其防疫措施极为顽强,似有外部物资输入迹象。”

松井石根脸上露出残忍而满意的笑容:“哟西!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让他们在瘟疫和恐慌中慢慢腐烂!命令‘园丁’小组,加大投放力度和范围!不仅针对水源,还要利用气候条件,尝试气溶胶播撒!我要让这场‘樱花雨’覆盖整个天目山!同时,宣传机构要加大力度,指责他们隐瞒疫情、迫害民众,要把他们塑造成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元凶!”

疫情无情,牺牲无处不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连续奋战五昼夜后不幸感染,殉职前仍惦记着病人的安危;一位年轻的护士在给重症病人喂药时被呕吐物喷溅,几天后高烧不退;一位战士在封锁线上坚守岗位,得知家中亲人感染后,只能遥望家乡方向,默默擦去眼泪……悲歌在群山间回荡。

然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根据地的军民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消毒环境、运送物资;轻症康复期的病人,主动要求帮助照顾其他病患;学生们协助抄写防疫宣传单……一种在绝望中迸发的同舟共济、舍生忘死的精神,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一月八日的黎明,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由于坚决的封锁和全力的救治,疫情迅猛扩散的势头似乎得到了一丝微弱的遏制,新增病例的速度略有放缓,但总体形势依然极其严峻,死亡数字仍在上升。

宋希濂和周明远站在指挥部外,望着依旧被浓雾封锁的山峦,身心俱疲,眼窝深陷。

“老宋,代价……太惨重了……”周明远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抑制的悲痛。

宋希濂重重地叹了口气,目光投向远方弥漫的雾气,沉重如山:“是啊……每一份报告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命……但我们必须挺住!这笔血债,迟早要跟鬼子算清楚!”

这时,徐锐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走来,眼中却带着一丝异样的光芒:“师座,政委,那个日军俘虏……刚才弥留之际,又断断续续说了几个词……‘……金华……北……竹子庙……实验……很多……箱子……’说完就断气了。”

“竹子庙?实验?箱子?”宋希濂和周明远对视一眼,立刻走到地图前。金华以北,确实标注了一个废弃的“竹子庙”的地名,地处偏僻山区。

“这会不会是……‘波’字部队的秘密据点?或者……是他们的细菌武器储存、实验地点?”李慕华敏锐地分析道。

这个突如其来的线索,如同黑暗深渊中划过的一丝微弱火星。如果属实,这将是直指日军进行细菌战铁证的关键所在!

然而,就在此时,一名通讯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紧急军情!日军池田大队再次向我黑水渡方向发动猛攻,攻势远超以往!同时,多处前沿哨所报告,发现多股小股敌军,正利用大雾掩护,向我根据地纵深多点多路渗透,行动诡秘!”

宋希濂目光骤然锐利!鬼子是想趁我病,要我命!军事进攻、特务渗透和细菌战三管齐下!

天目山的这个黎明,在疫情稍见一丝微弱转机之时,又面临着军事上新一轮的凶猛压力和多点渗透的致命威胁。下一步,是继续集中全力防疫,还是必须分兵应对军事危机?那个神秘的“竹子庙”,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与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