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新年伊始(2 / 2)

宫本阴沉着脸:“哼,宋希濂……果然是心腹大患。‘影狐’失手,‘灰雀’被捕,说明强攻和高级别潜伏效果有限。执行‘b方案’:启动‘观察者’小组!”

“嗨依!‘观察者’小组共三人,已于三日前分批潜入天目山区域。组长代号‘山魈’,是满洲过来的老手,精于野外潜伏和狙击;组员‘夜莺’,负责情报传递和化装侦察;组员‘土龙’,擅长爆破和破坏。他们的任务是长期潜伏,绘制支那军兵力部署图,寻找指挥中枢,并伺机制造混乱,配合皇军的军事压力。”

“告诉他们,要像水滴石穿一样,要有耐心!我要的是天目山从内部慢慢烂掉!而不是又一次鲁莽的失败!”宫本冷冰冰地命令。

重庆,军委会一间小会议室内,一场关于敌后战区物资配给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负责后勤的将领强调困难,认为应优先保障正面战场。而几位了解天目山战况的官员则据理力争,指出天目山的存在对牵制华中日军、维系东南战线意义重大,要求给予一定程度的弹药和药品支援。争论最终没有结果,只下达了一纸“嘉勉”和杯水车薪的补给,一切仍需“自行筹措”。

几乎同时,李慕华收到了“戚七”通过新渠道传来的密信:“宋将军:闻贵部再现鬼影,甚忧。据悉,日军特高课启用一代号‘观察者’之潜伏小组,成员精干,目标为长期渗透与破袭。其首脑‘山魈’,性狡诈,善伪装,喜夜间活动。另,国际舆论持续发酵,美联社一记者有意冒险入境采访,若成行,或为打破封锁之契机,然风险巨大,请早作决断。新渠道首次运输尝试将于五日后启动,地点待定,万望接应。”

这封信,既证实了新的渗透威胁,也带来了国际关注和物资接应的新希望,但同时也预示着更大的风险。

“清道夫”小组的搜捕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热成像仪在脚印消失点西北方向一处人迹罕至的崖壁缝隙中,发现了微弱的、断续的热源反应,但目标极其警觉,监控人员稍一靠近便消失无踪。痕迹专家也在附近发现了被小心掩盖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判断潜伏者在此停留时间不长,但具备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更令人不安的是,警卫团内部筛查时,发现一名负责夜间巡逻的班长,在近期一次查哨归来后,身上沾有一种罕见的、只在深山特定区域生长的苔藓,而他自称的巡逻路线并未经过该区域。面对询问,他支支吾吾,解释不清。

徐锐立即下令对这名班长进行秘密隔离审查,并加强对其所述巡逻路线的监控。宋希濂运用“微反应识别”技能亲自参与了短暂问询,察觉对方在回答几个关键问题时,眼神有瞬间的游离和肌肉紧绷,虽然未能确定其就是内奸或“山魈”,但嫌疑急剧上升。

夜幕降临,一场针对这名班长及其活动区域的秘密监控和外围搜捕悄然展开。所有人都感觉到,那条危险的“毒蛇”,似乎正在慢慢露出踪迹。

深夜,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再次聚在指挥部,面对“戚七”信中的两个关键信息:美联社记者采访和物资接应。

周明远态度谨慎:“记者采访,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向世界揭露真相,争取援助;用不好,可能暴露我实力,引来更猛烈的打击,而且记者本人的安全无法保证。”

李慕华分析:“风险确实大,但机遇难得。如果能让国际社会听到我们的声音,对打破孤立局面至关重要。关键在于绝对保密和周密安排。”

宋希濂沉思良久,决断道:“回复‘戚七’,原则同意接待记者,但必须确保其安全,采访时间、地点、方式由我们定,且需严格审查报道内容。同时,询问道次物资接应的具体地点和暗号,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确保‘观察者’小组无法破坏。”

就在这时,徐锐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师座,对那名班长的监控有发现!他凌晨换岗后,并未直接回营房,而是绕到炊事班后院,在一堆柴火缝隙里,塞了一个小纸卷!我们的人已经秘密取回!”

徐锐将那个用油纸包裹的小纸卷放在桌上。李慕华小心展开,上面用极细的笔画着一幅简易的路线图,标注了几个符号,还有一行密码般的数字。

“这是……通往二号备用粮库的路线!还有哨兵换岗的时间间隔符号!”李慕华失声低呼。

所有人的心猛地一沉!潜伏的“山魈”,竟然已经摸到了如此要害的情报,并且建立了内应联系!

“立即秘密控制那名班长!全面排查二号粮库及周边区域!‘清道夫’小组全部出动,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山魈’给我揪出来!”宋希濂厉声下令,眼中寒光爆射。

“山魈”的阴影,已然触及了根据地的生命线。而远方,美联社记者和“戚七”的物资,正带着希望与风险,悄然逼近。天目山的这个黎明,在发现内奸的震惊中,迎来了更加危机四伏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