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张渚雷霆(2 / 2)

当宋希濂在警卫护卫下进入张渚镇时,战斗已经结束。官兵们正在兴奋地搬运物资。看到堆积如山的补给,连日来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叮!恭喜宿主完成极限战斗任务“张渚雷霆”!评定结果:完美达成!全歼日军小队,缴获大量物资,自损极低!奖励积分800,000点!“太湖游击区详图”升级为“苏浙皖边区详图”(标注更详尽的路径、村落、补给点)。特殊奖励:“精锐工兵排”x1(满编,特长爆破、架桥、筑城)已合理化生成,正从广德方向向宿主靠拢。】

系统的丰厚奖励如期而至,部队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南京,军委会。一份关于宋希濂部奇袭张渚镇、缴获补给的电文(由地下渠道传来)摆在了蒋介石的案头。

“这个宋希濂!倒是总能给人惊喜!”陈诚拿着电文,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在如此困境下,还能主动出击,歼灭敌军,补充自己!这说明,我军并非不能战!只要指挥得当,补给跟上,完全可以与日军周旋!”

何应钦却持保留态度:“辞修兄,小胜固然可喜,但不可盲目乐观。宋部虽获小胜,然其孤军深入,四面皆敌。日军遭此打击,必疯狂报复。若其主力被围于浙皖边境,则得不偿失。当务之急,仍是令其尽快向皖南集结,归建整补。”

白崇禧则着眼于战略:“宋希濂部的行动,证明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的可能性。是否可电令其他溃退部队,化整为零,深入山区,与敌长期周旋,而非一味西撤?”

蒋介石听着争论,手指敲着桌面,最终道:“电令宋希濂,嘉奖其作战英勇。但责令其不可浪战,务必保存实力,速向徽州方向转进,与廖磊部汇合!” 这份命令,既肯定了战果,又限制了其主动性。

与此同时,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松井石根大将接到张渚小队被全歼的报告,勃然大怒。

“八嘎!又是这个宋希濂!区区残兵,竟敢屡次挑衅帝国皇军!”他对着地图低吼,“命令驻宜兴的坂井支队,立即派出一个大队的兵力,配属骑兵和炮兵,对张渚以南山区进行扫荡!务必找到并歼灭这支可恶的支那军!绝不能让他们窜入浙西山区!”

一张更大的围剿网,开始向宋希濂部罩来。

张渚镇上,官兵们吃着热乎乎的米饭和罐头,用缴获的药品救治伤员,士气大振。但宋希濂和高天亮等人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师座,此地不宜久留。”高天亮提醒道,“枪声肯定惊动了敌人。北面李参谋的阻击阵地只能拖延一时,日军大队援兵很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宋希濂点头:“立刻组织部队,携带所有能带走的物资,特别是药品和弹药,重伤员用缴获的骡马驮运,立即向南山深处转移!高连长,你的连队依旧前出侦察,寻找安全路线!”

“是!”

部队迅速行动。临走前,工兵破坏了带不走的物资和日军据点。当三十六师主力再次隐入莽莽群山时,张渚镇只留下了一片狼藉和日军的尸体。

下午时分,日军坂井支队的一个大队果然气势汹汹地扑到张渚镇,却只看到了同袍的尸体和空荡荡的仓库。日军大队长暴跳如雷,下令烧毁部分民房泄愤,然后依据痕迹,向南追击而去。

傍晚,部队在南山深处一个叫“野猪岭”的险要处暂时歇脚。得到了补给,部队状态稍好,但连续的转战和山路行军,依旧让官兵们疲惫不堪。

宋希濂召集核心人员,再次研究下一步行动。新获得的“苏浙皖边区详图”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

李慕华指着地图分析:“师座,根据地图和情报,目前北面、东面日军正在压缩,西面徽州方向路途遥远,且需突破日军层层封锁。南面,长兴、泗安一带,日军兵力相对空虚,但水网丘陵交错,地形复杂。我认为,向南穿插,进入天目山北麓,利用复杂地形与敌周旋,是当前较为可行的选择。”

高天亮补充道:“我同意李参谋的意见。天目山区域广阔,回旋余地大,且已有我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活动(他谨慎地提及),可以互为犄角。”

周明远则担忧:“可是,向南是否离主力越来越远?委座命令我们向徽州转进……”

宋希濂沉思良久,决断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前首要任务是生存!只有活下来,才能继续抗日!向南,进入天目山区!高连长,派出侦察兵,向南寻找安全通道,并尝试与当地的抗日力量取得联系!”

“是!”

夜幕降临,群山寂静,但危机四伏。宋希濂不知道的是,日军不仅派出了地面部队追剿,还调动了侦察机,开始对南山至天目山区域进行空中侦察。一张陆空结合的搜捕网,正在悄然收紧。而他们即将进入的天目山区,也并非世外桃源,那里既有合作的希望,也潜藏着未知的挑战……

十一月八日,在张渚镇的精准突袭、丰硕缴获、日军的愤怒反应和向天目山区的战略转折中度过。三十六师再次凭借勇气与智慧赢得喘息,但更深的山林,等待着他们的,是福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