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的机构,历来由辈分高、威望重的宗室亲王执掌。如今坐镇其中的,正是萧璟的两位皇叔公——性情古板、恪守礼法的瑞王,以及看似随和、实则心思深沉的裕王。
萧璟的突然到访,让两位老王爷有些意外。瑞王板着脸,依礼接待,言语间却带着疏离与审视。裕王则笑容可掬,言语热络,但眼底的精光却未曾减少分毫。
“璟亲王如今是朝廷功臣,北境英雄,怎么有空到我们这清闲衙门来了?”裕王笑着命人看茶。
萧璟拱手,姿态放得恭敬:“两位皇叔公说笑了。侄孙年轻,诸多礼法规矩还需长辈提点。此次北境之行,见识了边关将士不易,亦深感我天璇江山维系之艰。回京后,见朝中因皇兄伤势偶有流言,心中不安,特来向两位皇叔公请教,该如何安定宗室之心,稳固朝廷根基。”
他这番话,既表明了尊重,又将问题抛了出来,点出了流言的存在,看两位王爷如何接招。
瑞王哼了一声,捋着花白的胡须:“流言止于智者!陛下洪福齐天,自有天佑。你既回来了,当好生约束言行,恪守臣子本分,那些无稽之谈自然消散。”
这话看似公正,实则暗指萧璟若行为不端,便是流言的源头。
裕王则打圆场道:“瑞王兄所言甚是。不过璟亲王担忧的也不无道理。陛下不在京中,难免有人心思浮动。依老夫看,璟亲王如今威望正盛,正该多参与朝议,为陛下分忧,也让众人看看我萧家子孙的担当。”
又是想把他推上前台。
萧璟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为难:“参与朝议自是应当。只是侄孙久离朝堂,于政务生疏,且皇兄早有明谕,政务仍由内阁与六部协商,重大事宜需报北境定夺。侄孙若贸然插手,恐有违皇兄旨意,亦惹朝臣非议。”
他再次抬出萧琰的旨意,堵住了裕王的嘴。
裕王眼神微闪,笑了笑,不再坚持。
离开宗正寺,萧璟知道,这只是第一回合。这些宗室老狐狸,不会轻易罢休。
果然,次日大朝会,风波骤起。
紫宸殿上,文武百官分立两侧。因皇帝缺席,朝会由内阁首辅主持,但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站在武官班首、一身亲王常服,身姿挺拔却难掩一丝病容(手臂伤势未愈)的萧璟身上。
例行政务奏报后,成国公一党的御史突然出列,高举笏板:
“臣有本奏!北境大捷,璟亲王殿下居功至伟,扬我国威,然陛下圣体违和,远在边关,国不可一日无主心骨。臣恳请,于陛下养伤期间,由璟亲王殿下暂摄朝政,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虽然众人皆有猜测,但如此直接地提出“暂摄朝政”,几乎等同于要求设立“监国”,这是要将萧璟彻底推到风口浪尖!
立刻有依附成国公的官员纷纷出列附议。
“臣附议!璟亲王殿下乃陛下亲弟,身份尊贵,能力卓着,正可担当此任!”
“如今朝中流言纷纷,正需殿下坐镇,以正视听!”
一时间,殿内请命之声此起彼伏,仿佛萧璟不接下这“监国”之位,便是辜负朝廷,不顾江山社稷。
萧璟站在原地,面无表情,心中却是冰寒一片。他知道这是太后与成国公的阴谋,逼他表态。若接,便是坐实了流言,将自己置于炉火之上;若不接,便会被扣上“无担当”、“不顾大局”的帽子。
内阁首辅和几位中立的老臣眉头紧锁,却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就在这气氛紧绷之时,萧璟缓缓出列,走到了大殿中央。
他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附议的官员,最后落在为首的那名御史身上,声音清朗,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尚在,龙体虽有小恙,然圣心烛照万里,北境军务政务,皆在陛下掌控之中。本王离京前,陛下曾有明谕,朝廷诸事,依制而行,重大决策,快马呈报。尔等今日在此,妄议‘暂摄朝政’,视陛下权威于何地?视天璇法度于何地?”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直接将“暂摄朝政”的提议,拔高到了挑战皇权、无视法度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