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播种希望(2 / 2)

她走到一个一直安静地趴在桌上、画得极其认真的男孩身边。他的画让晓梦微微一惊。男孩用铅笔细致地勾勒出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窗户很大,透过窗户能看到蓝天白云。教室里,孩子们整齐地坐着,一个小男孩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一本书,似乎在领读。讲台下,画着另一个更小的人影,看起来像是老师,正在微笑着鼓掌。

“你画的是……”晓梦的声音有些哽咽。

男孩抬起头,他的眼睛很大,很亮,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俺画的……是俺想象中的学校。俺……俺长大了,想像张老师一样,当老师。也要在这么亮的教室里,教娃娃们念书。”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下去,却异常坚定,“俺不想让俺们的娃娃,再在这么破、这么冷的屋里上学。”

刹那间,晓梦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她看着男孩眼中那簇坚定的火苗,看着画纸上那虽然稚拙却充满力量的理想,再看看这间四面透风、摇摇欲坠的教室,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洪流,汹涌地冲垮了她心中所有的堤坝。泪水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滚落,滴在冰冷的地面上。

她想起了昨天父亲在荒原上坚定的背影,想起了母亲讲述的父亲当年在此地的艰辛,想起了自己从小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时还会抱怨课业繁重……而眼前这些孩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心中却依然燃烧着求知的火焰,孕育着改变命运的梦想!

她猛地背过身去,用手背飞快地擦掉眼泪。她不能让孩子们看到她的失态。她深吸几口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

她开始指导孩子们如何给他们的画涂上颜色。当她拿出那些彩色铅笔和蜡笔时,教室里再次响起一片惊叹。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着这些对他们而言无比珍贵的“宝贝”,小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专注和快乐。他们用最鲜艳的颜色涂抹着梦想中的房子、飞机、教室和丰收的田野,仿佛要将生命中所有的色彩和希望,都倾注在这小小的画纸上。

晓梦穿梭在他们中间,耐心地解答着各种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握笔,如何涂色。她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空气中难闻的气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纯粹的、给予和收获的快乐之中。看着孩子们因为完成一幅画而露出的灿烂笑容,看着他们眼中被点燃的光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价值感。

这一刻,她恍惚觉得,自己触摸到了某种生命的真谛。她一直以来的迷茫,关于未来,关于人生价值,似乎在这一方破败的教室里,在这些孩子们纯真的眼神和质朴的梦想中,找到了清晰的答案。

课程结束时,晓梦兑现诺言,给每个孩子都分发了糖果。孩子们像捧着珍宝一样,小心翼翼地剥开糖纸,将糖果塞进嘴里,脸上立刻绽放出无比幸福和甜蜜的笑容。那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足以融化冰雪的快乐。

“晓梦姐姐,你明天还来吗?”那个想当老师的男孩,鼓足勇气大声问道。

其他孩子也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喊着:

“姐姐,再来教我们画画吧!”

“俺还想画!”

“姐姐……”

晓梦看着这一张张充满期盼的小脸,心中柔软得一塌糊涂。她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清晰而坚定:“来!姐姐明天还来!以后,只要姐姐在,就经常来!”

孩子们欢呼起来,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放学后,晓梦帮着张老师收拾好东西,走出那间昏暗的教室。外面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明媚了一些。她看到父母正站在院子里那棵光秃秃的老杨树下,等着她。肖霄和苏晨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复杂而欣慰的神情,他们显然看到了刚才教室里发生的一切。

“感觉怎么样?”苏晨走上前,轻轻拂去女儿肩头上不知何时沾上的灰尘,柔声问道。

晓梦没有立刻回答。她转过身,再次凝望着那几间在寒风中瑟缩的危房校舍,目光掠过院子里那些虽然破败却依旧顽强挺立的杂草。然后,她回过头,看向父母,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澈而坚定的光芒。

“爸,妈,”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想……我找到我以后想做的事情了。”

肖霄和苏晨对视一眼,静静地等待着女儿的下文。

“我以前一直很模糊,学社会学,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又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今天,在这里,看着那些孩子……我忽然明白了。”晓梦的目光再次投向教室,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那些刚刚离开的、怀揣着梦想的小小身影,“知识不应该是冰冷的理论,它应该是温暖的,是有力量的,是能够改变人,哪怕只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我想……我想从事和教育、和公益相关的事业。也许不是站在讲台上当老师,但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像胜利村这样的地方,去点亮更多像这些孩子们眼中的光。”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坚定,带着一种破茧而出的成熟:“就像爸爸你现在想为这里修路、寻找产业一样,那是物质上的改变。而我想做的,是精神上的播种。这片黑土地,给了我爸爸坚韧,现在,它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方向。”

肖霄深深地望着女儿,他看到晓梦眼中那簇被点燃的火苗,那是一种理想的闪光,一种传承的印记。他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怀揣着虽不同却同样炽热的情感。他没有说任何赞许的话,只是走上前,伸出宽厚的手掌,用力地、郑重地在女儿的肩膀上按了一下。那一下,包含了所有的理解、支持和骄傲。

苏晨的眼圈红了,她伸手将女儿和丈夫一起搂住。一家三口,在这所破败的村小学的院子里,在北方冬日清冷的阳光下,紧紧相拥。

“来,我们在这儿拍张照吧。”肖霄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了那台普通的胶卷相机。

他们请站在不远处的老支书帮忙。一家三口,背对着那几间承载了太多苦难与希望、即将被崭新校舍取代的破旧土坯教室,站在那片坚硬而沉默的黑土地上。肖霄站在中间,一边是与他相濡以沫、历经磨难终得团圆的妻子苏晨,一边是刚刚寻找到人生方向、眼神清澈坚定的女儿晓梦。

老支书透过取景框,看着镜头里那三张带着微笑、眼中却蕴含着无尽故事的脸庞,看着他们身后那片苍茫而厚重的背景,他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他按下了快门。

“咔嚓”一声轻响,仿佛一个时代的回音,又仿佛一个新篇章开启的序曲。这张照片,定格下的不仅仅是一家三口的团圆,更是两代人之间深刻的理解与精神的传承,是个人命运与土地情怀的交融,是与过去的苦难、遗憾、隔阂达成的彻底和解,也是面向未来、播种希望的庄严宣告。

黑土无言,却见证了一切。而归途的光,正透过晓梦清澈坚定的眼眸,洒在这片渴望新生的土地上,明亮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