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24章 希望之光与阴影迫近

第24章 希望之光与阴影迫近(1 / 2)

天色蒙蒙亮,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知青点的窗户纸上,噗噗作响。肖霄蜷在厚厚的棉被里,却被一阵急促的敲击声惊醒。

“肖霄!快起来!大事儿!”

是李卫东的声音,压抑着兴奋,仿佛发现了什么天大的秘密。肖霄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一股寒气立刻钻进他的衣领,让他打了个哆嗦。他披上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棉袄,趿拉着露出棉絮的棉鞋,拉开了门闩。

李卫东裹着一身寒气挤进门来,脸上却洋溢着罕见的光彩:“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同屋的其他几个知青也被吵醒了,不满地嘟囔着。李卫东却不管不顾,一把拉住肖霄的胳膊:“出来说!”

门外,天色刚刚泛白,雪地上反射着清冷的光。李卫东压低声音,却掩不住语气中的激动:“我刚从大队部回来,听说今年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肖霄的心猛地一跳,睡意顿时全无。上大学?回上海?这个念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中积压多日的阴霾。

“具体什么情况?”肖霄急切地问道,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空气中迅速消散。

“听说是因为去年咱们知青队在抗洪救灾中表现突出,上面特别给了一个推荐名额。”李卫东搓着手,既是因寒冷也是因兴奋,“去省城的师范学院,毕业后能回上海分配工作!”

回上海!这三个字像钟声一样在肖霄心中回荡。回上海意味着能见到苏晨,能解开他们之间的误会,能重新开始他们曾经憧憬的生活。

“但是名额只有一个,”李卫东的语气沉了下来,“竞争肯定会很激烈。听说王建军和他那帮人已经开始活动了。”

王建军是知青点里的“红人”,父亲是县里的干部,平日里就喜欢拉帮结派,排挤那些来自上海的知青。肖霄的心沉了沉,他知道这样的竞争从来都不公平。

“我有什么资格竞争呢?”肖霄苦笑一声,“王建军有背景,李红梅表现积极,我除了会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章,还有什么?”

李卫东猛地拍了一下肖霄的肩膀:“你就是太妄自菲薄!抗洪抢险时是谁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洪水里抢救生产队的粮食?是谁在小学代课受到孩子们的爱戴?就连大队书记都夸你是有真才实学的青年!”

肖霄望着远处白茫茫的山峦,思绪却飘回了上海,飘回了那条熟悉的弄堂,飘回了苏晨的身边。如果他能够上大学,能够回上海,所有的误会都能解开,所有的等待都有了意义。

“我要试试。”肖霄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坚定。

“这就对了!”李卫东咧嘴一笑,“我已经帮你打听过了,推荐标准主要是看政治表现、劳动态度和文化水平。你前两项都不差,文化水平更是没得说。我听说还要进行文化考核,这可是你的强项。”

两人踏着积雪向食堂走去,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肖霄的心中既充满希望又忐忑不安。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太重要了,重要到让他害怕失败。

食堂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知青,大家围在火炉旁取暖,议论的显然也是同一个话题。肖霄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有些人热情地打招呼,有些人则投来审视甚至敌意的目光。

李红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走过来,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听说你要竞争上大学的名额?”

肖霄有些惊讶消息传得如此之快,点了点头:“只是想试试。”

“这是个好机会,”李红梅轻声说,眼神复杂,“你应该抓住。”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如果需要我帮忙,尽管说。”

肖霄感谢了她的好意,但心中却升起一丝疑惑。李红梅平时对他确实不错,但在这种关乎前途的大事上,人人都会先为自己考虑吧?

打好早饭,肖霄和李卫东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玉米粥稀得能照见人影,窝窝头硬得硌牙,咸菜疙瘩冰凉爽口,这就是他们日复一日的早餐。但今天,肖霄吃得格外认真,仿佛在积蓄力量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首先得写申请材料,”李卫东边吃边说,“要突出你的优势和贡献。你的文笔好,这不是问题。然后要找生产队和大队领导谈话,表达你的意愿和决心。最重要的是文化考核,一定要考出好成绩。”

肖霄默默记在心里。他知道李卫东虽然平日里大大咧咧,但在这些事情上却心思缜密,不愧是干部家庭出身的孩子。

“王建军那边肯定不会闲着,”李卫东压低声音,“我听说他昨天就去公社了,肯定是去找他那个当副主任的表叔了。”

肖霄叹了口气:“这种事情,永远都是有关系的人占便宜。”

“那也不一定!”李卫东不服气地说,“只要咱们策略得当,你还是很有希望的。你在群众中的口碑好,这是你的优势。”

饭后,肖霄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去上工,而是请了个假,回到宿舍开始准备申请材料。他从木箱底层翻出那本几乎没怎么用过的信纸——那是他来东北前苏晨送给他的,纸页已经微微发黄,但依然平整。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肖霄认真地写着申请理由。他写到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写到在村小学代课的经历,写到对知识的渴望,却只字未提回上海的愿望——那是深藏心底的真正动力,却不能公之于众。

中午时分,肖霄拿着写好的申请材料去找生产队长。队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东北汉子,皮肤黝黑,满脸皱纹,但为人正直。他仔细看了肖霄的材料,点了点头:“写得不错。你小子是有真才实学的,我看好你。”

肖霄心中一阵温暖:“谢谢队长,我会努力的。”

“不过,”队长话锋一转,“这个名额竞争很激烈啊。王建军、李红梅都来找过我了。尤其是王建军,背景不简单,你得有心理准备。”

从队长那里出来,肖霄的心情复杂。队长的认可让他感到鼓舞,但现实的困难也摆在面前。他决定去大队小学,那里是他代课的地方,也是他在这个寒冷北国感受到最多温暖的地方。

小学离知青点有二里地,肖霄踏着积雪慢慢走着。路边的白桦树光秃秃的,枝丫上挂着冰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片土地虽然寒冷而贫瘠,却也有着独特的美。两年多来,他在这里流汗、流泪,甚至流血,已经与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若是离开,会不会也是一种背叛?这个念头突然闯入肖霄的脑海,让他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肖老师!肖老师!”一阵稚嫩的呼喊声从远处传来。

肖霄抬头望去,只见几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身影正从小学方向跑来,那是他教的学生——虎子、小花和二蛋。三个孩子小脸冻得通红,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肖老师,听说你要去上大学了?”虎子气喘吁吁地问,眼睛里满是崇拜和不舍。

肖霄惊讶于消息传得如此之快,苦笑道:“只是申请,还不一定能去成呢。”

“俺爹说你是文化人,应该去上大学,”二蛋抢着说,“可是俺们舍不得你。”

小花眨着大眼睛,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肖老师,这是俺娘让给你的。她说谢谢你教俺读书识字。”

肖霄打开布包,里面是三个还温热的鸡蛋。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鸡蛋是何等珍贵的礼物啊!他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谢谢你们,也谢谢你娘。”肖霄摸摸小花的头,“不管老师能不能上大学,都会一直教你们,直到离开的那一天。”

孩子们簇拥着肖霄向学校走去。所谓的学校,其实就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窗户上糊着塑料布,屋里只有一个简陋的煤炉,勉强驱散些许寒意。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肖霄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教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读书写字,看他们一天天进步,那种成就感甚至抵消了部分对上海的思念。

下午,肖霄给孩子们上完课,独自一人留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夕阳透过塑料窗户照进来,在粗糙的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他拿出申请材料,再次修改润色。每一个字都斟酌再三,既要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又不能显得过于急功近利;既要展示自己的才华,又不能给人骄傲自满的印象。

“还在忙申请材料呢?”李红梅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一叠纸张,“我能进来吗?”

肖霄点点头。李红梅走进来,坐在他对面的位置上,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我也申请了那个名额。”

“我知道,”肖霄平静地说,“每个人都有权利申请。”

李红梅咬了一下嘴唇,眼神游移不定:“肖霄,你知道吗?这是我第三次申请了。前两年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成功。今年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我家里来信说,给我找了个对象,如果今年再不能上大学,可能就要回去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