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62章 村里组建合作社,共同富裕带头人

第162章 村里组建合作社,共同富裕带头人(1 / 2)

正月里的阳光,一日暖过一日,靠山屯屋顶和背阴处的积雪,白天化得淅淅沥沥,夜晚又冻上一层薄冰,周而复始,宣告着寒冬的统治即将结束。空气中弥漫着冰雪消融的湿润气息,和泥土苏醒的芬芳,混杂着尚未散尽的年味儿,酝酿着一股蠢蠢欲动的生机。

大年初一拜年走动时,孟礼欢要牵头成立合作社的风声,就如同这开春的暖风,悄无声息地吹遍了靠山屯的每个角落。起初,大多数人只是听听,并未太往心里去。合作社?听着像是以前生产队的老黄历,能搞出啥新花样?不少人心里打着鼓,持观望态度。

但孟礼欢并不着急。他知道,空口白话难以服众,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章程和看得见的利益。整个正月,他除了陪伴家人,走亲访友,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完善合作社的构想,并找老支书、队长以及屯里有威望的老人逐一沟通,阐述他的想法。

他的核心思路很清晰:靠山屯的优势在山海资源,但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卖不上价钱,还容易恶性竞争。成立合作社,就是要“抱团取暖”。

“咱们把愿意入社的人家组织起来,”孟礼欢在自家炕头上,对着老支书、队长和几位本家叔伯,掰着手指头细说,“统一收购标准,山货按品相、年份分等级定价,海货按种类、大小、鲜活程度定价。不能再像以前,好坏一锅粥,被外来收山货的压价。”

“统一找销路,”他继续道,“我在北京上海有酒楼和铺子,可以优先消化一部分。剩下的,咱们可以集中起来,找更大的批发商,或者干脆自己尝试往更远的地方运。量大,咱们就有定价权,就能谈更好的条件。”

“统一置办些家伙事儿,”孟礼欢眼中闪着光,“比如,咱们可以凑钱买台小型的真空包装机,把一些容易坏的山野菜、高档海参鲍鱼处理好,延长保质期,卖得更远。还可以买更好的硝皮工具,提升皮草的质量和价格。”

“最重要的是,”他环视众人,语气诚恳,“赚了钱,按各家交上来的货量和品质折算成工分,年底统一分红!平时交售货物,当场结算大部分款项,留一小部分作为合作社的公共基金,用来买设备、开拓市场。保证大家平时有活钱,年底有盼头!”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老支书和几位老人听得眼神都亮了。他们经历过集体时代,深知分散的弊端,孟礼欢这个法子,既保留了各家各户的生产积极性,又通过“统购统销、利益共享”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避免了以前“大锅饭”的毛病!

“好!欢子,你这法子想得周全!”老支书一拍大腿,“我看行!比咱们老脑筋想得明白!”

有了屯里核心人物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孟礼欢又让孟礼兵、孟礼刚、孙小军这些已经跟他学到本事、对他无比信服的年轻后生,回去做自家和亲近人家的思想工作。

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彻底过完了。屯部的大喇叭再次响了起来,召集各家当家的开会,正式商议成立“靠山屯山海资源合作社”的事宜。

屯部那间熟悉的屋子里,再次挤满了人,烟雾缭绕,议论声比往常任何一次会议都要大。期待、怀疑、担忧、好奇……各种情绪交织在空气中。

孟礼欢站在前面,没有拿讲稿,就用最朴实直白的大白话,把合作社的章程、运作模式、利益分配方式,又详细清晰地讲了一遍。他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尤其是说到按品相定价、年底分红时,

“大伙有啥疑问,现在都可以提!”老支书敲了敲桌子。

“欢子,这按品相定价,谁说了算?会不会有人以次充好?”

“咱们这山货海产,真能卖到北京上海去?别到时候烂在手里!”

“那公共基金,钱咋管?会不会被乱花了?”

“俺家就俺一个劳力,入社了要是打不着东西,是不是就分不着钱?”

问题很现实,也很尖锐。孟礼欢丝毫不慌,一一耐心解答。

“品相鉴定,咱们成立一个评议小组,由老猎户、老渔民和咱们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一起,定出标准,共同把关,公平公正!”

“销路问题,大家放心!我孟礼欢用我这几年攒下的信誉担保!头三批货,我按咱们定的保底价全部吃下!如果卖得好,赚了钱,是大家的!如果卖不动,亏了,算我孟礼欢的!”

“公共基金由合作社理事会共同管理,每一笔支出都必须记账公示,接受全体社员监督!谁要是敢乱动一分钱,我第一个不答应!”

“劳力少的,可以专注于采集山野菜、捡拾贝类这些不需要太强劳力的项目,或者参与合作社组织的运输、初加工。咱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但也会保障基本,绝不会让任何一户掉队!”

他回答得坦诚、自信,有理有据,更是拿出了真金白银来承担风险,这份魄力和担当,彻底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虑。

“俺家入社!”孟礼兵第一个站起来表态,声音洪亮。

“俺们也入!”孟礼刚、孙小军等人紧随其后。

“欢子,俺信你!算俺一个!”曾经得到孟礼欢帮助的老猎户孙老爷子也颤巍巍地举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