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靠山屯的上空,早早地就飘起了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油炸面食的焦香、炖肉的浓香,以及扫房除尘后那股清冽的尘土气息。年的脚步,踩着积雪,伴着孩童们迫不及待的欢叫,实实在在地踏进了这个辽东半岛的小渔村。
孟家新盖的瓦房,更是里外一新。朱红色的铁门两侧,贴上了孟礼欢亲手写的大红春联,笔力遒劲,墨香犹存:“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山海同春”。院子里,丫蛋和海娃正围着孟礼兵刚给他们扎好的大红灯笼转圈,小脸冻得通红,却笑得见牙不见眼。海娃已经能跑能跳,咿咿呀呀地学着姐姐的样子,想去摸那流苏,模样憨态可掬。
屋里,更是热闹非凡。王秀娥和韩晶晶带着提前从北京赶回来过年的小梅、以及几个本家妯娌,正在灶房里忙得脚不沾地。巨大的面板上,醒好的面团胖乎乎、白生生;盆里是调好的三鲜馅、猪肉白菜馅;大锅里,整只的野鸡、大块的野猪肉、连同孟礼欢秋天时特意留下风干的鹿腿,正在浓汤里咕嘟咕嘟地翻滚,香气四溢。炸好的麻花、套环、馓子金黄酥脆,堆了满满一簸箩。
孟繁林老爷子穿着簇新的棉袄棉裤,坐在炕头最暖和的位置,吧嗒着旱烟袋,看着满屋的儿孙,脸上是藏不住的欣慰笑容。他身边,坐着孟礼欢特意接来过年的、韩晶晶娘家的老岳父韩老蔫,两个老汉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嗑,内容无非是今年的收成、明年的天气,以及共同的骄傲——孟礼欢这个出息了的女婿/儿子。
更让孟家蓬荜生辉的是,孟礼欢在京沪两地生意上的得力帮手——孟小军、韩立军、王福贵等人,也都拖家带口地回来了。孩子们在屋里屋外追逐打闹,女人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论着城里的新鲜事和屯里的家长里短,男人们则聚在另一间屋里,抽烟喝茶,声音洪亮地交流着这一年的收获与见闻。
孟礼欢穿着韩晶晶给他新织的枣红色毛衣,穿梭在众人之间,时而给老爷子们添点茶水,时而去灶房搭把手,看看炖肉的火候,时而又被孩子们拉着去看新买的“摔炮”。他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意,眼神明亮,举止从容,已然是这个庞大、兴旺家族的绝对核心与支柱。
这才是真正的四世同堂,人丁兴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浓浓的烟火气。
“开饭喽——!”
随着王秀娥一声带着喜悦和些许疲惫的长音,年夜饭正式开始了!
两张从学校借来的大课桌并在堂屋中央,上面铺着干净的塑料布,此刻已被各式各样的碗盘摆得满满当当,层层叠叠,几乎看不到桌面。
正中央,是一盆油光红亮、颤巍巍的红烧野猪肉,肉块硕大,汤汁浓郁;旁边是一大盘香气扑鼻的小鸡炖蘑菇,用的是秋天采的野生榛蘑,吸饱了汤汁,鲜美异常;清蒸的海鲈鱼眼睛暴突,身上撒着碧绿的葱丝,寓意“年年有余”;硕大的酱焖林蛙(哈士蟆)肥美诱人;油炸得金黄酥脆的黄花鱼、刀鱼像一个个小金条;还有孟礼欢特意留下的、用特殊方法保存至今的葱烧海参、扒熊掌(人工饲养的,此时尚无保护概念)等硬菜,更是引得众人惊叹不已。
各种炒菜、凉拌菜、炸货、饺子……林林总总,不下二十几个菜式,将东北人过年的大气、豪爽和富足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菜式,甚至是屯里人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的。
“我的老天爷!欢子,你家这年夜饭,赶上过去地主老财家的席面了!”一个本家叔伯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惊叹。
“都是咱自家山里的、海里的东西,大家放开了吃!”孟礼欢笑着招呼,亲自给老爷子们斟上烫好的散装白酒,给女人们和孩子倒上桔子汽水。
众人落座,孟繁林作为最年长者,简单说了几句吉祥话,便宣布开动。筷子飞舞,笑语喧哗,赞美声、咀嚼声、孩子们的吵闹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最动听、最温暖的家庭交响乐。
男人们推杯换盏,酒过三巡,话匣子就打开了。孟小军和韩立军绘声绘色地讲着在北京经营“山海楼”遇到的趣事,什么某位挑剔的老饕吃了鲅鱼饺子后老泪纵横,什么外国友人对着清蒸大黄鱼连连惊呼“上帝的礼物”,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王福贵则说着上海“山海皮货行”如何被那些穿着旗袍、香气袭人的贵妇们追捧,如何一件紫貂大衣卖出天价,让屯里的老猎户们听得直咂舌,不敢相信自己亲手剥下的皮子,到了那边竟能如此值钱。
女人们这边,话题则围绕着孩子、衣裳和城里的生活设施。韩晶晶虽然身子重了,但气色极好,穿着孟礼欢从上海给她买回来的呢子大衣,更显温婉贵气,她小声跟妯娌们分享着孕期经验,脸上洋溢着将为人母的幸福光辉。
孩子们更是如鱼得水,啃着香喷喷的肉骨头,吃着平时难得一见的糖果零食,小肚子很快就吃得滚圆。
孟礼欢没有过多参与热闹的讨论,他更多的是在照应全局,给这个夹点菜,给那个添点酒,看着眼前这喧闹、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景象,心中被巨大的幸福和成就感填满。这就是他重生以来,拼尽全力想要守护和创造的画面——家人安康,亲友和睦,生活富足,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