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它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
首先是在与大秦文化渊源深厚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茉莉花》几乎毫无障碍地被接受和喜爱。
当地的歌手、组合纷纷推出本国语言的翻唱版本,或是将其作为学习中文的入门歌曲。
紧接着,这股风潮迅速席卷至欧美。
一位在环球书城上痴迷《三体》的法国独立音乐人,偶然听到了《茉莉花》,立刻被其纯净的旋律打动,将其改编成了一首空灵的电子民谣,并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布。
视频中,他用法语和中文交替吟唱,背景是简约的吉他和电子音效,赋予了《茉莉花》一种梦幻的现代感,瞬间在欧美独立音乐圈引发关注。
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风格的翻唱版本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声乐学生,在年度音乐会上,用美声唱法庄重地演绎了《茉莉花》,其严谨的发音和圆润的唱腔,展现了这首民歌在古典音乐领域的可塑性。
伦敦的一个阿卡贝拉人声乐团,将《茉莉花》改编成了无伴奏合唱,用人声模拟出笛声、琵琶等东方乐器音色,层次丰富,创意十足,视频点击量迅速破百万。
一位着名的美国流行天后,在亚洲巡回演唱会的安可环节,出乎意料地清唱了一小段《茉莉花》,虽然发音不算标准,但其真诚的态度和影响力,让这首歌在国际主流乐迷中彻底破圈。
甚至在一些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高端品牌的发布会上,《茉莉花》的旋律也开始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成为代表东方韵味和文化格调的一个新符号。
“谁能想到,一首如此简单的民歌,竟然能风靡全球!”
“问徵先生太厉害了!这才是文化输出啊!”
“我国外的朋友都说这首歌听起来很peace,很治愈。”
《茉莉花》的成功,似乎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繁复精巧的东西,而是直指本心的纯粹与美好。
它用最朴素的方式,将东方文化中那种含蓄内敛、清新自然的美学理念,传递给了世界。
相比之下,《青藏高原》的录制虽然已经确定了演唱者卓玛,但进入了更加精益求精的打磨阶段。
梁音和制作团队深知,这首歌与《茉莉花》的路径完全不同,它需要的是极致的震撼与灵魂的共鸣,容不得半点瑕疵。
斯语则平静地观察着《茉莉花》在全球引起的这场温和而广泛的文化涟漪。这与他通过《三体》引发的激烈思想风暴形成了有趣的互补。
一首至简,一首至繁;一者温柔地浸润,一者强硬地拓疆。
他站在云顶苑的露台上,手中把玩着一只精致的白瓷茶杯,杯中正沏着今年的新茶,香气清幽。
远处,帝都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朦胧而庞大。
他意识到,文化的传播拥有多种形态,有时是《三体》那样的利剑,劈开思想的迷雾;有时是《西游记》那样的巨构,承载民族的想象;有时,也可以是《茉莉花》这样的一缕清风,无声无息,却能让种子飘向远方。
而《青藏高原》,或许将是另一种形态——如同雪山融化的洪流,以其原始而磅礴的力量,冲刷人们被现代生活麻痹的感官,唤醒对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敬畏。
不同的作品,如同不同的乐器,在他这位指挥家手中,正奏响着一曲愈发恢弘博大的文明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