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向箔’、‘降维打击’……这些虽然听起来可怕,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我们的科学家有在研究相关领域吗?”
“‘黑暗森林法则’会不会就是宇宙的真相?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寻找外星文明?”
各大网络问答平台、科普网站、科技论坛上,与《三体》相关的科学问题呈爆炸式增长。
许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计算机专家突然发现,他们收到的公众讲座邀请翻了好几倍,而讲座后的提问环节,总会被各种各样关于《三体》设定的问题包围。
一些顶尖科研机构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下,也出现了大量网友留言,询问我国在粒子物理、空间探索、基础理论研究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股关注基础科学、崇敬科研人员的风气,在社会上悄然形成。
不少高中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三体》,他们立志要报考物理、天文等专业,去探索那片“星辰大海”的真实奥秘。
一些科技公司和投资机构,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社会情绪的变化,开始加大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领域的投入与宣传,甚至出现了以“面壁计划”、“阶梯计划”为代号的内部研发项目。
当然,巨大的影响力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一些声音批评《三体》中描绘的宇宙图景过于黑暗和残酷,“黑暗森林法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宇宙尺度的蔓延”,会“毒害青少年,使其对未来失去希望”。
甚至有部分人士公开呼吁,要求对这部“思想导向有问题”的作品进行限制。
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为《三体》辩护的声音,来自科学界和学术界的高层。
多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着名科学家公开表态,认为《三体》虽然是一部科幻作品,但其引发的对科技伦理、文明存续、宇宙秩序的深刻思考,具有极其重要的警示意义和启蒙价值。
瑞诺威皇家科学院的几位国际知名学者,也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对《三体》的赞赏,称其“想象力卓绝,思想深邃,为全球科幻文学树立了新的标杆”。
斯语,再次被推到了舆论漩涡的中心。
只是这一次,围绕他的目光更为复杂:
有对其天才想象的顶礼膜拜,有对其描绘的黑暗未来的恐惧不安,有因其作品而激发的民族自豪,也有对其思想深度的敬畏与探寻。
他不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或文化推广者,更被许多人视为一个洞察了宇宙某些冰冷真相的“先觉者”,一个能够以故事撼动现实的思想家。
《三体》所引发的,早已超越了一部小说的范畴。
它是一场席卷全社会的思想风暴,一次对民族科学精神的强力催化,也是一面映照出时代精神面貌与焦虑的多棱镜。
它所点燃的,对于星空的渴望、对于科学的尊重、对于文明命运的思考,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露迹象。
这场由文字引发的海啸,其波澜正扩散至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改变着人们对自身、对世界、对未来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