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东方文化(1 / 2)

这笔资金的注入,如同久旱逢甘霖:

偏远地区濒临失传的地方戏种得到了系统的记录与资助,老艺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传承也有了新的希望;

一座座年久失修、承载着地方集体记忆的古戏台得以小心翼翼地修复;

那些只存在于老艺人口耳之间、面临“人亡艺绝”危险的古老曲目、手工技艺,被系统地整理、归档、数字化保存……

这一系列务实而深远的举措,在文化界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就连之前对《西游记》中一些“离经叛道”的解读、对其流行文化属性抱有疑虑甚至微词的某些保守派学者,在了解到“非遗焕新计划”的实质性进展后,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一位在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一次重要的文化论坛上公开表示:“斯语此人,虽年少成名,却能不为浮名所累,反哺根基,其行可佩,其志可嘉。

他以现代方式激活传统IP,再将收益用于滋养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生态,此举高瞻远瞩,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

这种来自传统阵营的认可,标志着斯语不再仅仅是一个“现象级网红作家”,他的文化抱负与社会责任感,开始赢得更广泛阶层的尊重。

这份认可,在不久后江南水乡的一场文坛雅集上,得到了更为直观的体现。

那是一次规格极高的私人聚会,与会者皆是文坛耆宿、学界名流。

斯语作为梅若鸿先生亲自邀请的座上宾出席,其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雅集设在古典园林之中,曲水流觞,竹影婆娑,氛围清雅。

席间,众人谈文论艺,言笑晏晏。

当话题转到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时,梅老含笑看向斯语,示意他谈谈看法。

斯语并未多言,只是从容起身,走到早已备好的案前,研墨铺纸,略一沉吟,便挥毫泼墨。

雪白的宣纸上,一行遒劲有力、风骨嶙峋的行书跃然而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源自屈原《离骚》的千古名句,在此刻被斯语书写,其意蕴深远。

它既是对个人在文化道路上探索不息的写照,也暗合了取经之路的漫长与艰辛,更表达了对整个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事业的敬畏与坚持。

笔力透纸背,气势贯长虹,其书法造诣之深,意境之高远,让在场这些见惯了风雅的名宿们也纷纷动容,颔首赞叹。

这不仅是对他文学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他文化格局与担当的认可。

这一刻,斯语成功地跨越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那道无形的壁垒,真正进入了主流文化界的视野,并以一种无可辩驳的姿态,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着深沉文化情怀与清晰战略视野的布局者。

他的“西游”宇宙,正在现实中,一步步构筑起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深秋的瑞诺威王国,古老的建筑群在湛蓝天空下更显庄重。

位于首都的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年一度的“世界文明对话论坛”正在举行。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学者、文化名流与思想领袖,堪称国际人文交流领域最高规格的盛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