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猴戏(1 / 2)

“无底船……脱去凡胎……这个设定绝了!”

“我好像懂了!取经取的不是那些经书,取的是这个过程,是褪去凡俗之心的修行啊!”

“所以,走到灵山的,已经不是那个纯粹的凡人唐僧了。”

这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将整个西行故事的精神内核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许多读者开始讨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真正含义,论坛里出现了不少分析文章。

而紧接着,在大雷音寺这个至高无上的圣地,阿傩、伽叶因唐僧无人事相赠,竟传下无字经书的一段插曲,更是引发了热烈讨论。

“卧槽?西天也要给好处费?”

“这个反转真是没想到,太真实了!”

“斯语老贼这是故意的吧?让灵山也接接地气?”

“或许这是在说,真正的经书不在纸上,而在心中?”

这番争论持续了数日。

有人觉得毁三观,有人大呼神来之笔,也有人从中读出了现实隐喻。

无论如何,这一笔确实为神圣的终点添上了一抹耐人寻味的色彩。

当师徒四人最终取得真经,受封成佛时,读者群和评论区沸腾了。

“成佛了!悟空是斗战胜佛!这个封号太帅了!”

“八戒的净坛使者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半年多的陪伴,值了!”

欢呼之后,便是满满的感慨。《西游记》带来的影响正在持续发酵。

它不仅长期占据各大阅读平台榜首,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大学宿舍里,同学们用“你真是个妖精”互相调侃;短视频平台上,“猴哥”表情包广为流传;一些视频博主开始制作《西游记》解析系列,点击量节节攀升。

“紧箍咒”、“七十二变”等词汇,更是成了年轻人日常交流中的高频词。

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让年轻读者对古典文化产生了全新认知。

那个会疼会哭、会耍小性子却又忠诚不二的孙悟空,那个看似迂腐却信念坚定的唐僧,还有那些既可怕又可悲的妖魔,都让年轻读者感受到了古典神话的魅力。

“没想到古典神话还能这么写,这么好看!”

“看完《西游记》,虽然很多地方有点难懂,但真的有意思。”

“这是我第一次对传统文化这么着迷。”

《西游记》的连载虽然告一段落,但它所构建的神魔世界、所传递的勇毅精神,已经深深印在读者心中。

它讲述的不仅是一场降妖伏魔的冒险,更是一场关于战胜心魔、坚守信念的心灵之旅。